2005-06-06

談談一朵雲與紀錄片「抬頭」的弔詭病理學

今天經濟日報(2005/06/06)報導,《天邊一朵雲》、《翻滾吧!男孩》以及《無米樂》三部國片從三月到五月間上映至今,票房表現十分亮眼,近年來堪稱話題之作的《天》片至今以有三千萬票房(要是這數字是今年國片最高,還有三百萬的獎勵,加上之前高雄市拍片補助的一千萬,嘖嘖…)。現在還在上映的《翻》片和《無》片,全台都有約超過250萬的好成績,很多人都覺得,比劇情片還動人的紀錄片讓國片抬頭了,文淇老師還希望,這些這麼帶給觀眾希望的記錄片,不要讓劇院發行網絡的困窘下,讓自己變得沒希望了。

其實換個角度想,個人覺得《天邊一朵雲》其實是場藝術電影的商業歷險,成果還不算差,不過獨善其身的意義其實還是走不出以往的例子;至於這個紀錄片頂起台灣電影市場一片天的趨勢,與其說讓製作業抬頭,不如說真令人搖頭。

《天》片目前的成功,應該和它行銷期間投下的話題成本很有關係,這部片收了不少非蔡明亮、非台灣電影的觀眾群的票錢,倒也是一個好機會,看看非國片的觀影市場的胃口在哪裡,簡單的說,就是觀眾測試一下一部讓人覺得「有病」的電影,在下猛藥之後,能夠恢復多少?(按:我沒有說誰或誰的作品有病的意思,我是指一部被貼上沈悶、混亂、自溺等刻板印象,甚至令人「反感」的台灣影片、甚至蔡明亮影片,之所以用「有病」這個字眼,是覺得以上描述還蠻像「病徵」的,不是嗎?所以別見怪呀!)

好啦!結果出來了,三千多萬的成績看起來不錯吧!至少超出我預期很多,當時我還和weirdtramp說我相信他頂多賣的和去年票房冠軍的千萬紀錄片《生命》一樣(我們當時應該沒有打什麼賭吧…)結果應是翻了兩翻吧!可是這樣真的的成功嗎?從治病的方式來解釋,你不覺得以話題帶動票房的《天》片,其治療方法只是用了很猛的外用藥,不過內服藥卻一副都沒吃嗎?我想每個「看病」的觀眾,應該在戲院的「診斷」都不盡相同,但是就我看來,當這部片還是十分的蔡明亮時,我只納悶,這副外用藥能用多久,效果多廣?這部片醫的是自己的票房、蔡導演的事業,還是整個具有相同創作地景的台灣電影創作市場?

我沒有貶低蔡導演的作品的意思,他這次的創作這次其實還是有轉變了,至少這部片討論愛情只有心碎不談絕望,這點我還蠻有感觸,不過這只能說是他個人抒發上的選擇,我看不太出來這部片的形式上對我的親切性。在戲院看這部片的時候,我有點罪惡感地懷念起我愛看的商業電影,一直想著:要是這故事拍成我愛看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想這麼多也沒用,反正我出了戲院感覺就像以往看了蔡的片的感覺一樣:上了一堂電影課,然後下課。我很希望在台灣像我這種喜歡看電影甚過上課的人是少數少數,然後覺得心有戚戚焉的朋友很多很多,這樣這場聯合問診至少證明了這部台灣電影還沒這麼糟。不過,看過或沒看過《天》片的你認為呢?

再說說紀錄片吧,這感覺像是一個選擇性診療的例子。我記得去年就有人為了搶救國片,然後辦了一個嗆聲連署,連署聲明中提出了要重視紀錄片,要把紀錄片納入正式國片來補助。不過應該是影片生產主流的劇情片,大家就認為,只要顧好發行就好,感覺劇情片的衰弱都是發行環境的問題。某方面來說,紀錄片其實的確是台灣特長的片種,它的寫實手法,片中人員都是非職業演員,敘事角度的講究…等等,在誠摯的製作動機之下,有著十分豐沛的生命力與閱讀的質感。感覺某部份而言,台灣很多劇情片還蠻(想)向紀錄片看齊的。

不過這其實也是個問題,紀錄片投注的時間成本,以及專注的議題角度,本來就很難大眾化,有人說美國的《華氏九一一》、《科倫拜校園事件》不是賣的嚇嚇叫?這些其實都是特例,基本上Michael Moore在這些紀錄片的創作已經明顯展示他愈趨偏頗的紀錄策略,有人喜歡看他的紀錄片,不過更有人不喜歡他把紀錄片搞成這個樣子,也不用說《華片》也是一部話題帶動票房的例子,其實就一部紀錄片來說,當作一部事件電影(event movie)來操作,真的這麼適當嗎?紀錄片的大眾化/小眾化定位真的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在百花齊放的市場中,幾部紀錄片的搶眼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它算實現了市場口味多元的自由,不過當想將(台灣的)紀錄片當作(台灣)電影市場的主流號召時,除非這個市場的觀眾結構與口味十分不「商業化」,不然這其實是一件蠻畸形、而且不自量力的事情。

另一方面,紀錄片在台灣的「相對成功」也顯示了台灣製作劇情片的「絕對失敗」。當已經不是多數的台灣電影以及非商業與娛樂性取向的觀眾只讓紀錄片型「小兵立大功」時,本應是電影市場主流的劇情片市場砲火卻依然零星,甚至整體表現(不論是影片誠意、內容質感,還有最重要的市場潛力)還不及紀錄片的製作者,這裡面台灣劇情片製作者的素質、商業態度以及整個電影業的整體局勢都應該檢討。

講到這裡,舉個例子作結吧:大家都說,要救救小明啊,他很有潛力,只是很沒錢,營養不良,結果大家都很關心小明,也給了他好補品、好東西吃,可是其實隔壁的小華已經咳到吐血了,都沒有人理他。原因或許很多,像是:小華很髒、很醜;或是小華人緣不好,或是…大家根本就認為「小華不是已經死了嗎?」

這時你是一個下鄉義診的醫生,請問你要怎麼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