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Film Clip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Film Clip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12-25

反社會人格的可憐、可恨與可悲:告白/Confessions by T. Nakashima

故事在一開始老師森口悠子在結業式時對學生的告白就帶出了第一波高潮:

「殺死我女兒的兇手,就在這間教室,與其交給警方翻案調查,最後以少年犯放過他們,我決定用我自己的方式懲罰他們......」

老師隨後宣布的狠招令人不寒而慄,兇手也在全班面前呼之欲出。不過這其實只是涉案人物(不論是報復的、被報復的;縱容的、被縱容的)開始自陳動機心態、理清加害被害關係,進而完成老師最終極報復行動的一個開端而已。


再一次的覺得,告白(2010)這種題材與故事真的只有日本這個國際壓抑大國才能做的出這樣的作品。日本人對於生命的態度和對社會的理解一般:尊重中帶著冷眼旁觀、執著中帶著無視一切。人們一切的原則來自社會的集體共識,但是對這共識的服膺卻可能極端到讓社會的價值受到挑戰。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11-21

愛情的想法,故事的說法,人生的做法:(500) Days of Summer by M. Webb



Summer:
Ok. Looks like we’re gonna have to
agree to disagree on that one.

這是一個以男生Tom Hansen為中心,但是卻總聚焦在女生Summer Finn的故事。

現在你知道重點在哪裡了嗎?

短期之內,我想我不會知道。就像我還不夠時候了解人生對於自己的意義,但是卻不時地想起一些所謂刻骨銘心的片段一樣;一切的一切對我(或我們)來說,時空都不對,所以我們最好不再拘泥,最好該試著體會更不同的人生,為自己記下更多的片段,好在適當的時候,對自己、自己在乎的人事物,揭示這些俯拾即是的吉光片羽。

這就是【戀夏500日((500)Days of Summer, 2009)】這部電影試圖要做的事情,而且做的好極了。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11-15

邀請入屋的不止是心有靈犀的純真,還有期待同理心的冷血: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 Let the Right One In by T. Alfredson

對我來說,吸血鬼作為一種文類,或者更廣泛的說:一個梗,通常都會將故事的核心放在不同世界的並置(Juxtaposition):一種生/死世界的並置、一種生活/禁忌世界的並置,一種群體/孤獨世界的並置...。奠基在生命的脆弱和無生世界的敬畏上,吸血鬼題材提供了一種冷酷中思考人性正反面的發揮空間,除了藉由吸血鬼文化的遊戲規則,說故事的人也藉著和世俗體制的衝突與掙扎,讓觀眾/讀者進入一個自給自足、但又超脫現實的刺激世界,讓他們知曉、了解、同情,甚至愛上我們原先認知的那股邪惡。和瓊瑤有得拼的【暮光之城 (twilight, 2008)】系列是這樣、開始從族群題材走向邪教題材大雜燴的影集【噬血真愛 (True Blood, 2008至今)】也是如此,藉由孩童對抗社會成長意識,對比永世殘酷詛咒的瑞典電影【血色入侵(Låt den rätte komma in /Let The Right One in, 2008)】更是成功的點出這類並置架構的動人之處。

在長年被白雪覆蓋的斯德哥爾摩郊區,男主人翁Oskar是個父母離異、缺乏關愛卻又飽受同儕欺侮的12歲男孩,在一對狀似父女的中年男子Håkan與有神祕能力的小女孩Eli,住進Oskar家右邊的套房後,社區開始發生很多冷血又奇異的謀殺事件,而Oskar本身的同儕問題、以及他和有Eli熟識的過程,使得他的認知開始出現了轉變,而家庭與社會關係上都很疏離的Oskar和Eli這個同樣孤獨女孩之間的關係,也有了出乎預料的發展,這些轉變看似改變了Oskar的一生,但是對Eli來說,其實只是另一個令人心碎的詛咒循環而已。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11-04

理智與瘋狂、尋得與迷失之間,你需要一場戰爭:The Hurt Locker by K. Bigelow

2004年的巴格達對拆彈小組B連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之前的小隊隊長被炸彈轟掉餘悸猶存,這次卻來了一個更狠的角色來替代他:上士William James。至今成功拆過873顆炸彈的James,依靠的不止是敏銳的炸彈鼻還有泰山壓頂卻不發抖的巧手,還加上那股會讓同隊弟兄覺得比炸彈還嚇人的不怕死拆彈方式。同袍和長官們不是佩服他的能力、害怕他的爆發力,就是不可思議於他的專注力,不過不管如何看待他,從來沒有人了解他為什麼這麼行,就連他自己似乎也不太了解,他只知道在他的人生中,只有對付不穩定的炸彈,是他人生最能掌握的事情--儘管戰爭下的人生並非完全如此...。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2008)】是一部從典型現代戰爭影片題材出發、探討戰爭參與者的心態與戰爭的極端本質的小成本影片,雖然沒有太大的特效處理或激昂的對決場面,卻成功提供觀眾一個高度緊張的思考氛圍。身為魔鬼終結者(導演)的前妻,Kathryn Bigelow的作品往往證明了一個渴望代表作的女性動作片導演,除了擁有掌控動作場面的能力,還需要一個夠有張力的故事,這一點和性別無關,但是像【危】這樣的影片,能在這位硬底子導演手上展現出兩者兼顧的光采,真的很難得。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6-17

理想不一定總在遠方,或許你只是忘了你畫在衣領下的那個夢:Tulpan by S. Dvortsevoy

在庫頁島當水兵退伍之後,Askhat一心想有自己的一片田地,不像他那個討厭都市人又怨嘆養羊難過的姐夫Ondas,Askhat總夢想著有了自己的牧場會有多快樂,連怎麼經營他都想好了:要太陽能、要高檔帳篷,還要有一個老婆--對了,老婆這件事尤其重要,因為負責分牧地的牧主說有家庭才可以派地給他養羊,就像姐夫有了姐姐Samal之後,可以成家立業。

不過方圓百里,好像只有一個叫Tulpan的姑娘和他年紀相當,所以Ondas帶著Askhat,還有他當貨車手的好朋友,去Tulpan家提親,不知道是想去都市工作的Tulpan看不上大耳朵的莊傢漢,還是女方爸媽嫌男生太醜太雜唸,提親好幾次都被回絕了。說也有趣,幾次提親,Askhat從沒看過Tulpan的長相,頂多偶然看到縫隙裡的Tulpan,只知道女生其實一直都在偷看他,但是Askhat卻對Tulpan越看越著迷,越看越覺得她是他的真命天女,不過,想著想著,Askhat開始忘記了,自己是不是真的準備好了當一個牧羊人,那個本來是他最想做的工作。

代表哈薩克參加09年奧斯卡外語片的【圖班嫁給我(Tulpan, 2008)】算的上是一部角色關係簡單,但也極富韻味的草原夢想紀事。Sergei Dvortsevoy觀察入微的故事處理以及輕快不失穩健的敘事筆觸處理下,這部導演的處女作觀看起來不只令人莞爾,更讓人覺得在城市文明之外的草原生活,其實有著一樣的夢想生活著:一樣容易期望、容易迷失,重點是你是不是真的知道自己夢的是什麼。

這部電影用很寫實的表演方式,加上導演細心準備的場面調度,將Ondas一家人的生活以及Askhat與各角色間的互動拍的十分自然,同時又具有寓意,對我來說,雖然本片的主要場景是在草原,但是總是不停地還現在成為主流的城市文化做對照。不管是角色對都市(生活與人)的態度,對比游牧家庭在草原看天吃飯的無奈與片中男性那股淡淡的憤世:Ondas看不起去大城市當過兵,卻在牧場連接生都不敢的Askhat,而Askhat又覺得姐夫很煩,只會把他當累贅,都不理解其實他很想做一個傑出的(現代化)農夫。生活都在這片大漠,但是心情卻總受著心中那個看不到的都市影響。

Tulpan在故事中的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整部片從角色到我們觀眾,都沒有人看到Tulpan的全貌),不只代表一種感受得到但又不具體的夢想,這樣的夢想或許更來自當代城市文明行程的核心/邊陲關係之下,一種來自生活比較下的不自覺想望。這樣子的不自覺,不只在Askhat身上看得到,在討厭都市人生活,卻老是要大兒子聽新聞報告給他聽的Ondas,也可以感覺到游牧人對都市文明的又愛又恨。這樣的想望,總會令人對現況不滿,對生活厭煩,但是故事到了後來,讓主角透過一次不得不的幫母羊接生,開始真正地體會自己的生活,也提供角色與觀眾另一個更腳踏實地的人生理解。

另外,片子裡對女性在游牧家庭中的位置與待遇,也描寫得很有趣。Askhat的姊姊Samal辛苦持家,聽老公的話,叫愛唱歌的女兒別唱歌煩爸爸(儘管Samal也是十分喜歡唱歌的人),但是她還是會在適當的時機讓女兒唱給爸爸聽,在家人、弟弟之間,他代表的女性其實家庭關係的最穩定力量,而且是有點主動的那種,這樣的角色在傳統的男女地位之外,散發出一絲絲現代化的女性思維。

或許我解讀這部影片的角度有點過度想像又嚴肅了點,但這不代表這部得獎影片不是一部容易消化的feel good電影。事實上,導演處理影片中呈現的游牧家庭生活,大部分都十分有趣、自然又輕鬆。演員從小孩到老人,台詞與表演,都兼具一定的幽默與思考空間。至少你看完這部電影,相信不會覺得草原荒漠是個很無趣的地方,因為那裡還有這樣一個真正體會了樂天知命的家庭,生活在其中。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6-15

城市與生活的影像,在那個時代:Menschen am Sonntag/ People on Sunday by C & R Siodmak, E. G. Ulmer and F. Zinnemann

當有機會可以看到一部年紀比你大很多、但是表演動作卻挺快的影片時(我每次看默片時都有一種在看片子快轉的感覺,不過這其實是年代遞嬗下的技術性轉變),我總不自覺地意識著這段影像的時間性意義的自身思考,多過對於故事閱讀的結構咀嚼,畢竟這些影像與聲音已經是歷史的一部份,去評論它的好壞就像定義歷史的證據一樣,主觀的有點沒有必要。

這部在1930年上映,由四位導演與五位非專業演員共同拍成的【星期天的約會(Menschen am Sonntag/ People on Sunday, 1930)】,倒是一部在戲劇性上頗有趣味,同時在紀錄意義上也充滿影像意義的默片作品。對照柏林在歷史上的演進,還有作者們後來的際遇,這部片在膠捲上紀錄的那段屬於德國人忙碌卻也安逸的戰間時光,更突顯了這部片在影像上的珍貴意義,這倒不是什麼技術上的解讀可以定義的。

這部片算是一部追女仔的假日遊記,特別的是,都是由真人主演,不只姓名不變,連職業都和片中一樣,而且拍完這些演員也繼續去做他們原來的工作,真是典型的柏林素人。

Wolfgang在街上偶遇Christl,在一番小搭訕之後,男方約女生禮拜天一起去湖邊野餐,另一頭,Wolfgang的好朋友、計程車司機Erwin也是這次野餐的成員,不過她的模特兒老婆Annie卻有一搭沒一搭地不太鳥這個出遊計畫,到了禮拜天出發時,挖不起老婆的Erwin只好自己先出發。還好,一起來玩的Christl還帶了她的正妹好友Brigitte,這讓兩個男生覺得這次出遊更好玩了...。

上面這些情節其實放在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好像也很合理(只要不要偏執地扯到什麼網友出遊之後發生情慾犯罪之類的狀況...天啊,時代還真是不同了哩!),編劇Billy Wilder(對,就是那個後來在美國拍了很多重要電影的Billy Wilder,看片中男女的生動往來,後來他能創作出【七日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5)】、【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9)】等經典喜劇,倒也是有跡可循)是以「生活」這個命題為出發點建構出整個故事梗概,在描寫當代德國年輕人那種無憂無慮生活的基調下,當時同樣也是年輕人的導演們,將男女之間那種交雜了矜持、想要又吃味的感覺在角色互動中展現得饒富趣味。

片中除了描寫主角們的互動之外,導演還透過鏡頭捕捉了許多柏林市區民眾的假日生活片段,有人在陽台曬太陽,有人在路邊的水池玩水,有人汲汲營營,有人卻也漫無目標地走著。這段時光或許對當時的人來說俯拾即是,但是誰知道過了幾年,這個城市將成為希特勒的獨裁中心,而這部影片的年輕編導們也隨著戰爭的興起,離開了他們所珍視紀錄的這個城市,到了大西洋彼端繼續他們的創作生涯,影響著美國電影之後的風格歷史(除了廣為人知的Billy Wilder,當時誰想到導演之一的Fred Zinnemann會拍出【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這樣有名的美國電影?更不用說其他幾人更是當代黑色電影的重要主導人物)。對照戲裡劇外,這樣的時光可能平凡,但也是一種不平凡的曾經存在。【星期天的約會】給觀眾的不只是生活時光的情趣分享,也是歷史印記的對照紀錄。

看完這樣的片子,你不一定會更喜歡電影這項玩意,但是卻真的會時不時地讓你跨越實體上感受的當下,想像著曾經在這個空間,但在不同時空的某段吉光片羽,尤其是你已生在日新月異的城市文明、成為與時代脈動休戚與共的一份子時。

想起來,有某些時候,還真是想多聽到、讀到、看到一些屬於不同時代的台北城市故事呢......。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5-27

到了逃離的時候,喃喃自語便不再必要:Hayat var/ My Only sunshine by R. Erdem

Hayat住在伊斯坦堡市區以外的河邊,和他的爸爸與爺爺同住。

Hayat的爸爸是個在伊斯坦堡港邊穿梭的船夫,整天除了丟私貨、拉皮條,就是用船接Hayat到城裡上下學;爺爺則是個沒有氧氣筒、煙酒和貧嘴就會死的病人(這真是一個犯賤的組合)。Hayat的媽媽已經不屬於這個家庭,她已經和Hayat的爸爸離婚,和一個警察另組家庭,還生了一個捧在掌心的小男孩兒。

身邊都是這樣的親人,似乎也註定了Hayat很難過著所謂快樂又健全的生活。而這樣的不完整在她初經來潮的這一年,也給她帶來更多的壓力與困擾。儘管這些糟透的日子有沒有結束的一天,整天沒幾句話卻總愛低語吟喃的Hayat卻慢慢意識到,自己需要擺脫這樣的生活...。

這部由Reha Erdem編導的土耳其電影【我的陽光(Hayat var/My Only Sunshine, 2008)】是段以伊斯坦堡低下社區為背景的故事。本片的土耳其片名"Hayat var"是"there is life"的意思,但是這個有種希望意味的辭彙在這裡卻用在Hayat這個沒人疼愛(或者說沒有人懂得怎麼疼愛)的可憐女孩身上,並以此為開端,為我們投射出一個伊斯坦堡港邊地帶的人情縮影與社會觀照。

說實在的,Hayat在故事裡真的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女生,爸爸沒空照顧她,拉皮條一忙起來(或是被同志情人追殺的時候)只會把Hayat丟給俗艷又大支的鄰居歐巴桑照顧,爺爺整天只會和她說大話(說實在,爺爺也不在乎Hayat有沒有在聽),媽媽只會管她頭髮長不長,衣服好不好看,畢竟她和她的新老公還有個帶把的「明日希望」要照顧。某方面來說,這樣的環境造就了Hayat從裡到外都成了個社會適應不良的典型:在學校裡她成了個老師不疼、同學不愛的怪咖;雜貨店老闆看她好欺負,會拿巧克力和可樂當「禮物」趁機侵犯她...除了觀眾,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在乎、或是理解Hayat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就像Hayat爸爸最照顧她的行為,也只是送她一個會唱"you're my sunshine"和說「我愛你」的電動娃兒而已。



總之,從來沒有人教Hayat認識這個世界還有這世界的人,因為這些大人其實要不自己就是問題,就是自己就有一堆生活問題處理不完,在這樣的環境下,Hayat又必須面對許多一定得處理的新課題:不管是自己的身體,還是別人的感情。這些新東西為他帶來新的迷惘,而舊的限制讓這些迷惘變成一種壓抑與痛苦,甚至是一種處理上的扭曲(像是Hayat竟然以為像雜貨店老闆那樣「送禮物」就可以解決人際問題!)。隨著電影的推展,我們除了知道Hayat如何自己找到出口(以一種還蠻混亂的方式),也可以了解到作者如何呈現現代化都市的邊緣角落,那種無法跟上、卻又得隨之起舞的生活方式。

這是一部呈現狀態多於鋪陳故事的電影。飾演Hayat的Elit Iscan呈現的那個披頭散髮的形象,讓我回想起小學坐在教室角落那個家裡很窮的小女孩,或許這正是導演心目中典型的伊斯坦堡邊緣可憐人的形象。另外,導演在影片的聲音處理上也十分特別,許多Hayat為主的場面,喃喃自語的聲音總是不斷出現,直到她獲得解脫。許多類似的「畫外之音」安排,都讓這部片除了讓你努力想理解一些隱晦的線索之餘,也多留一絲意猶未盡的餘韻。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5-26

沒有色彩的寫實: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by Leon Dai Liren

記得學生時候上過電影概論的課,老師和我們討論過電影色彩的符碼意義,當時算是第一次思考到,在流動的影像中,抽去彩色色譜,其純粹帶來的平靜,確實為採取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帶來了更穩定的力量,也給觀眾更多體會的空間。

今天看了戴立忍最新的導演作品【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有誰可以告訴我這部台灣電影為什麼要用一個意思為"沒你我會死"的西班牙片名?),平穩的敘事策略讓該片足以成為近年台灣影片的一時之選;尤其在我們眼裡充斥了來自影音與新聞媒介的大量顏色的今天,該片一股試圖安安靜靜地敲打我們心靈的灰階影像力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電影取材自發生在2003年,一個在高雄打零工維生的父親,因為法律緣故面臨失去女兒的監護權,在四處碰壁之下帶著小女兒到台北試圖跳天橋、抗議社會不公的新聞事件。編導當時策劃這部電影的動機,一大部分是因為該案件反映的社會議題,以及媒體淺碟報導後的漠不關心。但是整部片似乎不想花太多篇幅去強調什麼制度害人、行政官僚以及媒體冷漠而趨利的現實問題,這些批評的力道不是沒有,但是都是以一種不動聲色、但也招招到肉的方式,去衝擊著故事的重點:主人翁「李武雄」與「妹仔」之間那種天性上相依,但制度上卻脆弱的父女關係。戴立忍導演以一種溫厚的態度,將故事重心放在這對父女面對生活困境下展現的某種對彼此的依賴與堅持,說明不管制度再扭曲、社會再虛假、冷漠,兩個主角來自血緣與共同生活的情感關係,是很難很難被解離與質疑的。

【不能沒有你】在許多製作上的特性,像是著眼在社會實際背景、平實的敘事以及非職業演員呈現的表演互動,都有許多寫實主義的影子(加上黑白片的基調,更讓人聯想到【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 1948)】甚至是費里尼的【大路(La strada, 1954)】...等這些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不過這部片說故事的技巧是很有戲劇性企圖的,你可以和另一部強調不完整家庭父女情感的美國電影【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 2001)】來作對照。

【不】片與【他】片的爸爸都是社會競爭力弱的男性,也都面臨了因為制度的揭露所帶來的家庭關係威脅,面臨著失去最愛的危機,這樣的對照在片子後半段是更加明顯的。但【不】片與【他】片本質上更明顯的差異在於,【不】花了更多篇幅和觀眾對話社會上不太正常的態度問題(像是官僚制度的偏見和官話的浮誇,以及陌生人面對媒體再現悲劇的事不關己與訕笑等等),這都和比較想灑多一點狗血的【他】片有蠻大的差別。

但不管是【不】片和【他】片,在後四分之一的地方似乎都有類似的問題:處理父女重聚的部份,雖然走向都有著極大的感染力,但是節奏上卻和影片前半段有些搭不上,【他】片壞在結局主角配角之間有點混亂的曖昧關係;【不】片則是有些遺憾地顧此失彼。我在觀賞影片時,總私心地想知道更多關於妹仔在被帶離爸爸之後會怎麼想念爸爸,但是在片中這些片段卻付之闕如。雖然扮演爸爸、同時身兼編劇製片的陳文彬表演十分平實具說服力,但是飾演妹仔的趙祐萱小妹妹更是本片的一顆珍珠,在這裡將她漏掉了,實在有些可惜(還是這一切只暗示了,我有羅莉控的傾向?)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4-03

權力的交換、失落與迷惘:The Reader by S. Daldry

在德國,15歲的Michael 和成熟的Hanna相差了20歲,1956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們相遇,成為了彼此的性伴侶,Michael某方面地把Hanna當作自己的初戀,而Hanna最在乎的是每次做愛前Michael為她朗讀的每本書、每個故事。這段有點畸形的愛戀當然很難有完美的結果,那年的夏天接近結束,Hanna也帶著某種自卑與對彼此差異的無奈,對Michael不告而別,雖然這結果早在意料之中,但是卻讓Micheal的心門上鎖了好長好常一段時間。

直到已是中年的他對自己疏離的女兒坦白了他後來與Hanna「重逢」之後的遭遇...。

看過【為愛朗讀(The Reader, 2008)】這部電影的人應該都會被故事裡兩個主角各自面對的掙扎與最後留下的遺憾感覺唏噓不已。不管是Hanna對自己閱讀能力的羞愧、Michael對於戰犯印象與初戀情人意義錯亂下的倉皇,還是故事背景裡德國處理戰後戰犯法律辯證的大時代背景......這的確是一個將情感與兩難困境說的十分深刻的作品。不過看完這部片,想起兩個主角之間對於權力的來回交錯關係,對我來說是全片最有趣的所在。

對我來說,不管是文字閱讀,還是性,都代表一種能力,隨著閱讀,說書的人掌握著意義的理解,隨著性的進行,交合的某一方可以掌握著自己感覺的發展,因此閱讀和性愛做為一個行為的行使,某方面都有著權力展示的意味,而在Michael之間的關係一開始便建立在兩者權力間的交換與滿足:Michael藉著Hanna的允許完成自己年輕懵懂又好奇的的性愛理解,Hanna透過Michael的閱讀幫助自己擺脫知識缺乏的自卑心理。

但是這樣子的交換關係卻在參與者之間的情愫產生之下,為這個故事開啟了戲劇性的發展。Michael做為一個資深的閱讀者/資淺的性伴侶,主動地將這段交換關係帶進了情感的層面:他私下興奮的計畫著和Hanna出遊,路上不在乎別人老少配的質疑眼光(還在以為他們是母子的餐廳老闆面前給Hanna一個熱吻),企圖將兩個人的關係超脫於一開始的交換關係,當然,這也代表了兩個人必須開始面對彼此實際差異的現實:男的有自己尚待開展的年輕人際世界,女的卻得擔心兩人認識再深下去所要處理的羞愧真相,所以故事到這裡,這段關係也開始走向結束,而主動的那個人也開始承擔著主動的後果:受傷、怨懟,失落,最後潛意識地不再開放自己的心。

故事在Michael從法學院學生,偶然才知道自己的初戀對象是個文盲,還是個因不想承認自己是文盲而甘願承認不人道罪行的納粹戰犯時,達到了衝突性的高潮。其實兩個人都沒有在之前那段交換關係得到圓滿的結果,在當時大時代普遍仇視納粹罪行的前提下,Michael在這裡其實也做出了執行權力的作為:場域則改成了他對對方的愛。

Michael某方面是愛對方的,但是他選擇一種沉默的閱讀來表達:他沒有對大家展示Hanna其實是文盲的關鍵條件,但是在知道Hanna獲得終身監禁之後,他持續地為她閱讀(寄他自己錄的有聲書給Hanna),這段漫長的日子裡,Hanna自己習字認字,試圖掌握自己從來沒有過的閱讀權力,但是事實上,她卻在愛情的場域裡失去了一開始本來擁有的掌控權(她選擇和Michael交好、讓他開始對彼此的感情建立希望,最後也主動選擇結束兩者的關係),這時的Hanna在情感上反而是被Michael以一種消極但是持續的閱讀方式支配著:他主導了Hanna的閱讀,卻從不回Hanna的信,這反映了支配者的迷惘與憤怨,也說明著被支配者的在支配過程的無能為力與不自知。

所以Hanna在最後還是知道自己錯了--一種來自於Michael所暗示的審判。

Hanna長達20年的牢獄生涯在假釋成功後接近結束,這時她終於見到了他沒再見過面的Michael,但是他已經不是那個自覺尷尬時還會主動吻她的Michael了,他握她的手是會縮回去的,他對她是會客套的。這時Hanna終於知道自己真正弱勢的位置在哪裡了:不是在閱讀能力的低落,也不是在性愛交往中的投入感情,她徹底地在愛情的權力場域之中失去了決定的能力,在生命接近結束的這個時候,這個現實顯得更為悲哀。於是Hanna最後選擇了自己可以主導的方式:自殺。這也讓Michael的權力關係失去了展示對象,尤其是他發現自己的恨與怨懟還參雜了一些戰爭罪行的集體記憶時,這段關於權力交換、失落與迷惘的旅程,也接近了尾聲,而另一段尋求自我救贖,脫離心魔的過程便跟著開始。

這應該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The Reader】好看的地方在於,把閱讀作為一種決定人生的作為,當你閱讀這部電影(或是原著小說),你將面對的將是一連串關於閱讀的辨證。這樣的格局其實是超越故事奠基的戰爭創傷背景的。

P.S.
1. 我不知道為什麼這部片可以同時得到金球獎最佳「女配角」和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不過這種得獎策略的設計是無損Kate Winslet的表演成就的,她容易上挑的右眉毛是我最欣賞的眉毛。

2. 飾演成年Michael的Ralph Fiennes,其戲份因為故事的關係相對有點少,有點可惜,可是更可惜的是演年輕Michael的David Kross的表演卻毀在他不會吸菸卻要硬撐煙槍的吐煙方式上。可惜、可惜。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3-10

守護世界似乎不等於守護我們(的膀胱): Watchmen by Z. Snyder

【守護者(Watchmen,2009)】是很有趣的一部電影,但是您要前往觀賞這部片時可能要先有點心理準備。一種屬於嘻皮的、理解愛與和平的心理準備,同時也要有忠實書/影迷專心把片子完整看完的生理準備。

從電影本身(畢竟我沒有看過漫畫原著,就談片子本身吧),建立在一種很有趣的虛構歷史背景之上,在這種虛構的1985年裡,美國打贏了越戰,尼克森(作為一個被美國嘻皮所不屑的醜陋icon)也沒有因水門事件終結政治生命,反而作總統做到了當時。這些虛構的美國大歷史,都和本片的主角們:有異於常人能力的變裝英雄們有很大關係。這些英雄以團體的形式們公開地在社會存在,但是其作為-不管是公私領域-卻有檯面上檯面下的差別。這樣的架構在世代的交替下,英雄們不但要面對社會與國家機器「狡兔死、走狗烹」的對待,還要處理無名殺手對同伴們的謀殺計畫,故事也隨著對疑雲的突破,慢慢地,向觀眾展示另一個以世界和平為動機的大真相...。

以類似偵探片的灰暗韻律開展,Zack Snyder延續其作為忠實動漫讀者的視覺理念,結合Alan Moore有些極端又憤世嫉俗的故事線(你也可以看看另一部表現極端精神的【V怪客(V for Vendetta, 2005)】,這也是Moore參與創作的作品),【守護者(Watchmen,2009)】給了我們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世界之外,也給了我們很強的質疑與批判力道,不過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力道卻是全然來自美國本身的世界主義觀點,也讓全片陰晦、暴力又充滿時代符徵的基調下,顯現出某種程度的單純與天真。

故事主要疑案的動機與冷戰張力升高的現實,都出自一種極化的世界解讀,不管是美/蘇的對峙,還是全球一起對抗(他們以為的)大壞蛋(還是大壞神?)Dr. Manhattan,都是出於這樣的思考動機,這樣的架構在上個世紀確實是十分令人玩味的思考,不過在經濟、政治、生活、甚至恐怖主義都已經全球化存在的這個世紀,對於【守護者】的故事與背景,我們似乎有了一種更不一樣的懷舊與對照,這也是導演運用很多戰後到80年代的音/影時代線索來處理這個故事時,所散發出的獨特韻味,我想這是讓許多成年觀眾覺得最酷的部份(你現在應該很難在科幻英雄片裡面聽到【The Sound of Silence】吧。)

全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處理了英雄們的個人生活,對於職業生活的身不由己或是帶著信念投入不惜扭曲價值,都讓我聯想到了在真實世界裡代表國家機器行使終極管制權力的低調組織(就像是【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The Good Shepherd, 2006)】鏡頭下的中情局)。雖然和【特】片比起來,這些篇幅的娛樂性不能說沒有,但是卻有點太過冗長,往往讓一般的觀眾只感覺到大量的喃喃自語與旁白自陳。在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下,這確實是蠻挑戰身體極限的一件事情,這點我在戲院裡大家紛紛往廁所守護膀胱的狀況有了更深的體會。

總之,看完本片你可以感受到作者們對於愛與和平的詮釋,即使是一種血多一點的愛,更現實的和平。同時你也可以在濃烈的視覺風格裡,體會到拍攝者對於原著、以及對某段美國時光的的理解與熱愛。

但是,還是請你做好心理/生理的準備。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2-28

不同的路與風景,相同的終點: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by D. Fincher & E. Roth



Benjamin Button:
Your life is defined by its opportunities...
even the ones you miss.

這類故事總像一段溫柔的冒險史詩,
向你娓娓道來生命的無常、意義的永恆。

Eric Roth隨遇而安的宿命觀,
加上David Fincher靈巧兼具沉穩的說故事技巧,
給了我們一段溫暖卻也無奈、冷眼卻也帶淚的不尋常旅程。

可惜,這樣的感動與對人生的理解,
似乎我在最愛的「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已經擁抱過。

也可惜, Brad Pitt足以在今年榮獲陪榜殊榮的表演,
終究只是一場對愛人的凝視多過體會生命的演出。

更可惜,Cate Blanchett美麗又自在的身影,
卻跳脫不出之前那個Jenny Curran沒有自我的影子。

這部片讓我感動,卻也讓我更想回味阿甘給我的熱淚盈眶。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2-15

可以輕敵,但是不可輕視真相:Frost/Nison by R. Howard



James Reston, Jr.:

You know the first and greatest sin of the deception of television is that it simplifies; it diminishes great, complex ideas, trenches of time; whole careers become reduced to a single snapshot.


Ron Howard是個很「平」的美國商業片導演,有了好劇本、好演員他可以給觀眾一個好看的電影,不過不會有什麼太吸引人太強烈的個人風格或場面,不過我相信他是一個有整合力的男人,【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的成功、還有【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2006)】的不太成功,可能就是因為他持平(說難聽一點,是沒什麼特色)表現故事的整合能力。看看這次,Ron Howard一如以往地端出一個四平八穩的作品,藉著好的故事劇本還有演員,這部採用了劇場版本精華人力的電影版【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 2008)】,表現的確不錯,讓觀眾看到了都想要事業新生命的一老一少在訪談裡交鋒的過程,張力可真不小於看拳擊賽,也讓人體會到政治語言與媒體產製表象下的耐人尋味。

故事和水門案本身沒太多關係,儘管主角之一是水門案的主嫌,不過故事想討論的不只是真相與主事者的權責歸屬這類分析性的問題,重點在於當事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事情以及面對自己,尤其是像Richard Nixon這種當過大人物卻跌了大跤的政治人物(我可以說他是政客嗎?)。David Frost這個從娛樂節目起家的訪談對象再電影裡提供了Nixon很好的一個對照,Nixon和Frost老鳥對菜鳥的捉對廝殺過程,讓觀眾知道了大人物的自尊以及偏見,以及小人物的自信和單純。

立場與個性上對手之間或有不同,但是一開始對對手的輕視卻是一樣的,Frost一開始被Nixon吃的死死的,加上雙方幕僚對主將表現的不同反應,十分有趣地顯示了主角在輕敵之下的強弱區別,但是戲不到最後不見真功夫,故事裡兩個主角一場電話交談開始從心境上顛倒了敵對兩方的心理位置,Frost開始重視事實上的論述辯證,而非一開始忙於應付Nixon的長篇官話,在難以推翻與忽視的證據與詰問下,Frost最後讓Nixon無法在夸夸其詞,帶著巨人的失落與蒼涼在鏡頭前道歉,這公開的道歉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但是道歉之後雙方的心態轉變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有了首次新穎且有張力的體會,這正是本片成功與觀眾(尤其是對水門案已經有集體記憶的美國成年人)對話的地方,Peter Morgan(同時也是劇場版編劇)出色的劇本以及Ron Howard持平的說故事態度,加上Frank Langella求精不求像的Nixon表演方式,以及Michael Sheen證明他不是只會詮釋Tony Blair的功力之下(他在兩部電影裡面演過同一個角色,都是Blair,堪稱英國影壇前首相,哈哈),讓【請問總統先生】的故事可以帶著沒什麼包袱的心意呈現在觀眾面前,確實是一次極佳的表現。

在片子後段,Frost的訪談幕僚James Reston, Jr.的這番自白,也說明了故事想著重於角色的深度認識,而非媒介追求戲劇性下所呈現的片面印象。雖然故事本身是改編自所謂「史上最有張力的真相訪談」,但是【請問總統先生】這個有不少虛構段落(像是那場Frost/Nison那場決定攻防位置的電話交談)的電影改編作品,卻讓觀眾更意識到真相的立體性與人性。


PS:

1. 下面是劇場版的宣傳海報,那種有時代感的色調加上意味直接的排版,我覺得屌多了。



















2. 不知是不是電影版上院線的關係,紀錄片公司這陣子也重新發行了當時訪談的紀錄片,其實也蠻想弄來看看的: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1-30

你知道的,犯罪世界總是充滿了巧合:RocknRolla by G. Ritchie


Archie:
But in the world of crime,
there's always coincidence.

一幅原本屬於俄國黑幫商人的迷人畫作,到了龍蛇雜處爾虞我詐的倫敦之後,帶給當地黑道「The Wild Bunch」還有老牌政商掮客Lenny Cole的,可能不只是雞飛狗跳的追兇報仇,而是翻天覆地的大洗牌......。

在擺脫掉老婆爛片,和小白臉等(嗯...這好像是同一件事情)的陰影之後,很會玩風格的英國導演Guy Ritchie重回他拿手的英國黑幫主題(Bri-Gang, 不知哪裏聽來的簡稱,挺酷),拍出了這一部【搖滾黑幫(RocknRolla, 2008)】,說實在的,這部片和他前兩部被很多人崇拜的【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和【偷拐搶騙 (Snatch., 2000)】比起來,是低調了點,不過要是不去考慮那種看完還要回頭想想故事來龍去脈的複雜感的話,我倒是覺得Guy Ritchie在想說一個又酷又有型的故事之外,還想多發展一點深度的企圖。

之前喜歡看Guy Ritchie作品的朋友,應該也不會對【搖滾黑幫】失望:不管是技術面上的強烈色調、華麗的攝影機與構圖剪接,還是內容裡像是一個神祕物品打亂幫派生態、前後線索呼應的黑吃黑,又賤又優雅的英國腔對白,甚至是比布魯斯威利還難死的俄國人...等等蓋式黑幫片常有的酷梗們,你都可以在這部片裡面看到,而且編導還加了像是「危險女人」(Femme Fatal)的黑色電影元素,而片中真正主角-一個黑道繼子又是藥蟲搖滾歌手Johnny(我認為的啦,雖然片子掛的頭牌是斯巴達國王)-的背景側寫,更有一絲絲哈姆雷特的悲劇風格在裡面,這些似乎都是之前會被人質疑故事雖能自圓其說但實際上卻太淺碟,角色也太單一化的蓋式風格「比較」沒有的。

在我看來,這些處理不止是故事想給觀眾一些不同的蓋式電影元素,其實更展現了Guy Ritchie想呈現一個更有發展的角色空間(而非只是酷屌到不行的有型壞蛋們),甚至是一個更有閱讀韻味的文本,有機會看這部片,好好體會一下Johnny獨白與俄國人痛扁Lenny Cole的那段交叉剪接,你應該就會知道我想說的是什麼(儘管這段對純想看蓋式酷屌Bri-Gang的人來說,會是全片最令人不耐的一段。)

根據資料和片尾那一行字,Guy Ritchie將這部片當成一部三部曲的開端,這部片雖然相較之前蓋式電影可能經典程度差了這麼一些,但是我相信是有好好發展下去的潛力的。

P.S.
這部片真的很英國佬,對白真的將語言暴力美化到一種可以提供【大家說英語】參考的程度:
(話說電影演到Lenny Cole被扁到坐輪椅了,要去找該報仇的人報仇的路上...他的小手下Bandy問道:)

Bandy:
You wanna take the stairs or the elevator, Mr. Cole?

Lenny Cole:
[SNIFFS]
You been drinking?

Bandy:
No, Mr. Cole.

Lenny Cole:
[HARD SLAPS]
Think before you drink,
before you drive me mad.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1-29

在向前走的路上,只有重讀才有喘息/顛覆的機會:Be Kind Rewind by M. Gondry

因為都市更新計畫還有新開的DVD旗艦店搶了不少生意,Mr. Fletcher的老牌錄影帶店岌岌可危,他必須外出尋求解決之道,臨走前,他交代自己從小帶大的店員Mike:把店顧好,還有千萬不要讓你那個瘋瘋的朋友Jerry進店裡。

這兩件事似乎Mike都沒做好,因為前晚想要大鬧社區電塔的Jerry鬧到自己被磁化了,在Mike不注意的時候又進了錄影帶店,結果以相當於大絕招的方式,把整店的片子都洗。掉。了...。

帶子洗光了,但是客人並沒有。還是有客人上門想租片,Mike和Jerry並不想讓已經不好的生意雪上加霜,情急之下,他們出了一個鬼主意,在被洗掉的【魔鬼剋星(Ghost Busters, 1984)】帶子上,錄上自己拍攝的【魔鬼剋星】,這個原來可能會被客戶扁的鬼主意,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因為大家沒有看過這麼有原創性的東東,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原來被Jerry稱為被"瑞典"過(Sweded)的「重拍片」,竟也成為了這個小小紐澤西社區的全民運動。

我相信喜歡Michel Gondry的人應該不少,看過他作品的人會很想看看他腦子裡到底是裝些什麼(至少我很想),看看他是怎麼做出這麼多想像力驚人的作品,之前的【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還有【戀愛夢遊中(The Science of Sleep, 2006)】,說明了Gondry看人腦子裡的東西,還真是有一套。而在看過這部他這部【王牌自拍秀(Be Kind Rewind, 2008)】後,你會發現他處理人腦之外的東西也很有趣,尤其當這些東西是我們有看過、聽過,閱讀過的大眾媒介時。

本片一如Gondry的其他作品,都有著很重的玩心,尤其是Mike和Jerry「代替」導演所重拍的一連續經典影片,真是一場熱鬧的拼貼秀。不過在大玩特玩之外,Gondry也在故事的梗概上,以一種樂觀且溫暖的角度和觀眾分享一個有趣的題目:今天媒介讀寫能力限制與曖昧之處。

拿DVD和錄影帶比,其實是很明顯的新舊對比,但是錄影帶這玩意在【王】片中的指涉可能也沒有這麼簡單。新媒介的爆炸性流動確實擠壓了舊媒體的生存空間,但是正因為新媒介帶來的大量資訊,讓原本只是接收的閱聽人很難維持自己單純的接收位置,他們也開始分享著媒體產製的能力,只是他們是以一種比較容易的方式,就像這部片子裡面的錄影帶,或是如但唐謨(註1)說的近用性網路媒體(像youtube)。

許多相關的現象在媒體現代化的過程中其實一直處處開花,我相信從Cult films的集體崇拜性閱讀,到惡搞文化(請不要用kuso這種排泄物的字眼來說它)的發展,其實精神都和本片想分享的論點相去不遠--都出自一種想跳出既有規則、奠基於另類媒體追求共鳴抒發的渴望--不過在這個被媒介充斥的世界裡,所謂的原創可能只是相對於迂腐的一種表達,甚至是脫胎於既有訊息的一種「重讀」,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想跳出主流的聲音,在今日一直無法擺脫和商業機制打架,還可能變成「打不過它就加入它」的宿命(這讓我忍不住想到了顛覆米老鼠和童話故事結果大賺幾十億的【史瑞克】,還有幾年前你可能還記得的那個【厄夜叢林(The Blair Witch Project, 1999)】),但是這個可能對Gondry來說,可能不如Mike和Jerry透過媒介工具的重讀找到重現夢想的可能這一點來的重要。我想片尾那一大群被自拍片感動的拆屋大隊與市民來說,他們也同意這一點。

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歡Jack Black的表演方式,但是他那個欠扁又有自信的眼神和語調,確實給他在主流/另類電影電視中來去自如。在【王牌自拍秀】裡,我想Gondry就是看上他誇張的風格,讓他和比較安靜有理想的Mos Def搭檔下,呈現出的結果還蠻順眼的,至少你會覺得Jerry這個人會扯出"被"瑞典"過(Sweded)"這種反叛性的藉口還蠻合理的(為什麼哪國不提提瑞典?瑞典的智財權議題海盜黨事蹟你或許可以參考參考)。

(註1) 延伸閱讀:但唐謨/裸體‧死屍‧歌舞昇平-2008年類B級片回顧/破報


P.S.
為了發揚自己的"瑞典"精神,Gondry自己也做了一個"瑞典"版的【王牌自拍秀】預告片:

你也可以從"BeKindMovie"這個帳號裡看到一系列"來自於瑞典"的重拍片。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1-28

控制的動機,放手的理由:Não Por Acaso by P. Barcinski

故事是發生在巴西聖保羅市,兩個對工作有某種控制狂傾向的男人的故事。

故事的開始與結束,他們都沒有交集。除了那場讓他們失去所愛的意外車禍。

Ênio~(Leonardo Medeiros主演)是個交管中心儀控員,失婚後獨居的他偶然地碰到了前妻,好不容易鼓起勇氣邀她出來敘個舊,卻讓前妻在回家的路上出了車禍;Pedro(由巴西挺有名的外銷帥哥Rodrigo Santoro演出)是個繼承老爸球桌事業的撞球手,好不容易鼓起自信參加大賽獲得晉級的他,讓一起纏綿一夜的女友晚出了門,結果撞上了路邊的快車......。

一個精確計算交管儀器和空照資訊的中年男子、和一個沒事先規劃球路絕不出手的年輕人,在這一刻,都面臨了人生最難以承受的意外-卻都因自己而起-這無疑是對控制狂最大的諷刺,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他們對執迷人生放手的最好機會...。


這一步從頭到尾都挺低調的電影有著十分平凡的步調,兩條似乎從沒交會的故事線也可能讓人覺得有些鬆散(同樣是一場車禍迸發的生命衝擊,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的【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 2000)】可能帶給你的餘韻更濃),不過這部來自Philippe Barcinski的長片處女作【絕非偶然(Not By Chance, 2007)】帶給觀眾的其實是一個極明確也值得回味的命題:一種來自生命空虛的控制慾如何在一種更大的剝奪之下懂得放手,而非繼續的沉溺。

關鍵在於如何定義手邊新的存在。

對Ênio來說,這個新的存在來自他素未謀面的親生女兒Bia(Rita Batata主演),對Pedro來說,則是前女友故居的新主人-一個期貨交易公司的女強人Lúcia(Letícia Sabatella主演)。

電影故事說到這裡,或許已經對觀眾說明了作者為什麼要安排這兩個男人來主導這個故事。同樣是面對生命中新的對象,對於已屆中年的Ênio來說,Bia對他生活轉換的意義是如何「走出來」;而Lúcia對才剛開始面對成熟人生的Pedro而言,則是讓他明瞭不該再「陷進去」的一個關鍵。陷入與走出之間,恰好反映了一個人在不同生命歷程中對執迷(或者更是一種逃避)的態度與作為,導演也安排了很多有隱喻的橋段來描寫如何在控制的習常中做出自我意識的突破(比如Ênio為了留住女兒,不惜打翻自己恪遵的交通系統;而Pedro看似失心瘋的狂追Lúcia,其實只是想讓她喝一杯證明自己也清醒了的咖啡......)。在其中觀眾或許要自己想像這兩個男人對生活產生控制慾的動機(對感情/事業經營的失敗,抑或是對理想自信的不足),不過倒是更能了解他們最後釋懷放手的理由。

本片導演Philippe Barcinski在2003年曾以【A Janela Aberta】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短片獎。在【絕】片中,導演運用了大量的鳥瞰與空照鏡頭,將所取景的聖保羅市拍的挺漂亮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製作人之一,是從【無法無天(Cidade de Deus,2003)】起開始在西方電影產生不小影響力的巴西導演Fernando Meirelles,他最近的作品【盲流感(Blindness, 2008)】也在聖保羅市拍攝,不過呈現出的是人去樓空的頹敗景象,和本片的感覺倒是大異其趣。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1-06

下一個問題:以印度當主題的電影給個英國酷導來拍,會得幾個奧斯卡?Slumdog Millionaire by D. Boyle

在資訊流通擴散得比電梯裡放屁還快的今天,我們不停地用我們接觸到的媒介去了解我們接觸不到的世界,拿印度來說,我沒有去過這位於亞洲南部次大陸,一個科技產業和貧富差距一樣發達的國家,但是我在竹科看過帶著全家福一起逛街的印度人,在清大夜市看過似乎從來沒笑過的甩餅師傅,也看過華麗到掉渣,老套到成精的寶萊塢電影......這些出現在你周圍越來越多的印度,或許在你心中建立的概念還是一樣片面,一樣膚淺,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不管是對在地的文化產製者,或者對為其深深着迷的西方媒體作者來說,都開始像其他試圖擺脫西方經濟文化中心思維的趨勢一樣,企圖從一種異國情懷,過渡到以所謂的全球價值去觸碰「印度」這兩個字,儘管展現的成果可能充滿了「東方主義」的權力曖昧。

Slumdog Millionaire】可能是今年這類議題在電影題材上最美麗(也最曖昧)的例子之一。至少對於接受西方文化的觀眾來說應該是如此。

改編自印度外交官兼作家Vikas Swarup原著小說【Q & A】的這部【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2008)】故事以一個出人意外、過關斬將答對百萬益智問答節目的主人翁Jamal Malik為中心,以Jamal的觀點,我們看到他從小到現在的生長歷程,是如何以極端的巧合和益智問題交會在一起;故事中看來有點誇張的巧合,對照主角動盪混亂的人生,加上故事裡主角與青梅竹馬幾經波折的愛情主軸,Danny Boyle在這次離開固定製作班底的最新作品,運用他熟練的剪輯與鏡頭張力,讓電影散發出一種宿命的魅力,某方面確實讓人會想到在一些略嫌軟趴的類型電影之前,Boyle在【猜火車(Trainspotting, 1996) 】裡從頹廢故事中散發的那種生命力。

其實電影將原著故事作了不少翻修,除了差異不小的角色個性與關係,小說中討論到的宗教、語言、階級與貧富差距等等屬於印度社會的現實,在電影裡也多是簡單地帶過,不過電影並沒有將原著中的宿命觀做太多的變調,只是將說故事的焦點簡化成主角對於愛情的堅持以及對親情的矛盾。這樣處理其實沒什麼不好,至少你能夠從這裡好好感受故事中那股單純而有魅力、發生在地球另一端的全球化愛情故事;即使這是來自一種十分西方的戲劇情緒思維。所以,要是你喜歡這部電影,我真的推薦你也去找原著來看,你除了可以多一個角度去了解更真實的印度,也可以讀到一個更立體,更具可看性的主角。

看著本片的無政府傾向與地下幫派的氛圍,你實在很難不去聯想到另一部也是生猛有力又發人深省的第三世界背景電影【無法無天(City of Gods/Cidade de Deus, 2002)】不過不同於【無】片行雲流水的大社會敘事角度,【貧】片帶給觀眾的是更多西方媒介對於印度文化的引用與致敬,中間不管是穿插的舊片片段,場面調度,甚至是片尾那段寶萊塢歌舞場面的Homage......當電影結束時,你會回味的將是這些充滿異國魅力的引用與再現,稍微多於故事處理到的黑幫人物以及社會問題。這也正是這些曾是異國情調影迷,現在要執導東方故事的西方作者們,最想、也懂最多的拿手好戲。

本片確實是一部試圖擺脫西方文化,尋求普世動人價值的美麗作品,但是能有多少人能只花十幾年的時間,好好地將另一個文化做咀嚼之後,放出完全屬於原味的芬芳,給全世界的人聞到一樣的香味?即使在這部好看的電影中,我的答案可能還是個問號。在我們眼中這部美麗的【貧民百萬富翁】,也可能只是一部曖昧的西方作品,而我們最令我們喜愛的,正是這股訴說宿命的曖昧。不過,針對這部片的體質與背景。我想【貧民百萬富翁】很可能是2009上半年西方各大評論界的讚譽焦點,不過也有可能是非西方重要獎項中的最大遺珠(希望不是囉!)。

【按】今天看新聞,知道了【貧】片得到了今年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重要獎項,看來我那遺珠的想法,應該是多慮囉!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2-29

迷惘的(美國)英雄夢、不太迷惘的迪士尼:Bolt by W.D.A.S.

Bolt是現在當紅電視影集裡的一隻狗明星,五年前他只是寵物店裡的一隻希望有人養的小小牧羊犬,在媒體包裝的企圖與某種「方法演技」的制約安排之下,現在的Bolt認為自己是一隻被改造的超能狗,可以為了當時收養牠的小女孩Penny上山下海出生入死;儘管牠一直不知道Penny也是一個雖愛牠但也無能為力的小童星,儘管牠在一次片廠疏失下被糊塗送到了東岸,儘管在那裡牠漸漸發現自己有的超能力都是唬爛...Bolt還是想盡一切力量橫越美國,回去找牠的Penny,還有回去了解如何當一隻一般的狗兒。

這是一部還挺有後設意味的動畫故事,很多人會將這部片聯想到【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998)】,不過看著Bolt到了真實世界被當作莊孝維的行為,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像【Dickie Roberts: Former Child Star(2003)】這類處理「錯置」笑料並以過氣前童星為主角的搞笑片。但是其實【雷】片很出色地不是只搞笑,也不會像它幾部經典動畫前輩只端出一些人性光輝的催淚彈。

看動畫片實在是一件和看一般真人劇情片不太一樣的事情。我不敢很肯定所謂的故事與形式在實拍片裡作的評斷放在動畫長片是否適當,畢竟這彈性是十分多元的,但是像一部平均需要花三、四年、幾億美元來發展的動畫長片來說,說些什麼故事還有用什麼方式(技術)對作品來說都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從這點來看,這部Disney集團的長片動畫部門的年度作品【雷霆戰狗(Bolt, 2008)】,確實可以幫這間老店試圖掛上的新招牌,再擦的更亮一些。

【雷霆戰狗】很成功地運用真人世界難以見到的動畫人物演出一系列具有解構意味的故事橋段。在故事分鏡與動畫技巧的成熟搭配之下,【雷霆戰狗】對觀眾呈現的不只是一個「對的角色在錯的地方」的梗,還和觀眾提到了媒介商業思維所影響真正人(動物)性,從主角Bolt和兩個跟班(世故野貓Mittens還有熱血粉絲倉鼠Rhino)的互動中,故事除了在嘲笑現在高度計算的媒介產製之外,也試圖告訴觀眾,當英雄知道自己不再是英雄時,其實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取決於自己的,而這個道理是由以往的觀眾來讓主角了解,還真是有點媒介與觀眾之間魚幫水水幫魚的絃外之音。這樣有點兩端遊走的解構性故事安排,讓故事與動畫本身具有更大的玩味空間,當然也可以讓更多類型的觀眾買單,從【雷】片你真的可以看出,不管是故事經營或是動畫技術上,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WDAS,之前叫做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已經準備好重回主流動畫戰場。

近年在3D電腦動畫漸漸將手繪動畫逼上非主流之路的現實之下,新興品牌帶動的市場力道往往讓傳統企業一路挨打,這其實某程度上說明了符合需求的技術流程對於動畫製作有多重要,從手繪動畫到電腦CG主導的轉變就是很明顯的例子,而且影響的程度不只是硬體製作工具的技術養成,還包括了內容根本的腳本與動畫風格如何順利建立或轉移,這也正是上個世紀的老大哥在這個世紀起要重新學起的新課題。

我相信這課題的克服對WDAS絕對不是難事,而且都在意料之中,從2006年前買下Pixar,同時積極建立3D影片自製能力,到今年由Pixar大佬John Lasseter入主本片的製作,招招都是大企業才有的手筆,我想現在他們必須思考的,可能就是如何做出品牌區隔,至少不能讓自己的孩子看起來像Pixer生的。

總之,從【四眼天雞(Chicken Little, 2005)】、【未來小子(Meet The Robinson, 2007)】到今年的【雷霆戰狗】,你的確可以同意Ming所說的,WDAS這個CG動畫界的新品牌,在動畫角色的表現上可以和CG動畫的市場大宗(如夢工廠,BlueSky,甚至是現在的姻親Pixer)們並駕齊驅了,甚至在整體製作的能力也開始變的不可忽視了。

你會期待嗎?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2-25

從靜止的時光裡看愛情的形狀:Cashback by S. Ellis


Ben:

You just have to see that love is wrapped in beauty and hidden away in between the seconds of your life.
If you don't stop for a minute, you might miss it.

大人總說,年輕人什麼不多,時間最多,這句話在Ben耳裡聽起來格外刺耳,剛從藝術學院畢業的他,因為剛被女友狠狠甩掉導致的失眠,他的時間對他來說多到了一種噁心的程度,既然時間多得不花白不花,他選擇了還可以賺點錢的超市大夜班來耗時間。因此,Ben多了很多機會和自己的「時間」對話。在超市工作的日子裡,Ben感覺自己就像是自己時間的主人,周圍的一切可以隨他意念快慢、靜止,正合他意,因為Ben現在可以隨時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清可能錯過的一切東西:可能錯過的笑料,可能錯過的美麗,還有可能錯過的愛情......。

英國導演Sean Ellis將他在2004年創作的18分鐘奧斯卡提名短片【Cashback】作了延伸,長片版本幾乎完全留下了原有的18分鐘,成了本文要介紹給大家的2006年100分鐘版本。由於可表達的篇幅增加,我們透過Ben的眼睛與筆觸,看到的也不再只是年輕人百無聊賴之下觀察的美麗片刻,更多了一些機會看到幾個角色的個性態度,以及男女主角的情感血肉。

對我來說,【Cashback】是一部青少年電影,而且是拍的挺細緻的那種。在對於青少年對肉體慾望的描寫之外,本片也包含了對年輕人心理的幽默詮釋,更展現年輕人對人生觀的執著、困惑與迷惘。在主角Ben的角度看來,時間就像其他年輕人所認為的:運用盡其在我,又不知從何用起。他想揮霍自己手頭上多到不行的時間,卻也希望他想觀察瞭解的事物可以隨他所想停下來讓他畫個夠。導演不想強調他這項能力是怎麼得到的,但是同時卻讓我們感受到Ben這項近乎魔力的時間操控,帶來了什麼樣的奇妙意義。

經過這意義的反覆思量,Ben得到的不只是走出失戀的劇痛,同時也漸漸地也認識了裸露皮相(台語謂之:青春肉體)之外的東西,像是對美的想望,還有進一步地知道愛的感覺與意義(這一點是短片版本幾乎沒有提及的,一如原來女主角Sharon的戲份)。這其實正是青少年對自我定義從原始衝動、執著迷惘、到建立自我認知成熟階段的一個過程,也是YA電影都會處理到的議題。

同樣的題材,若是在美式的辛辣風格之下,可能只是另外一個精蟲衝腦,玩屎把尿的美國派續集(你可以參考本片Ben的好友Sean Higgins和美國派系列裡的Steve Stifler的異與同),但是在【Cashback】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青春與愛情的對話,毋寧是比較沉穩、比較慢條斯理、咬文嚼字,甚至是比較哀傷的,這點或許正是比較【端莊】的英國電影所能端出的拿手好菜,也可能是這部片能在導演細緻的質感掌控下,將年輕人眼中看到的美,美的這麼好看的原因。當然了,這或許還要歸功於男主角Sean Biggerstaff在對裸體寬衣解帶時還能散發的單純眼神,以及女主角Emilia Fox在戲份大增之下,那張更具感染力、年輕又世故的笑容吧!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1-01

失控與出軌,是想要還是需要?Little Children by T. Field


Kathy:

Trying new things made him feel...more alive!

你喜歡出軌嗎?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說「是的,我愛偷吃」,但是有可能有人會說:但是真的遇到了喜歡的人,那就真的沒辦法想這麼多了...?

真的沒辦法再想想嗎?問問SarahBrad吧!

素未謀面的他們,一個是嫁給行銷公司主管、帶小孩當家庭主婦的前任文學碩士,一個是娶了紀錄片導演、帶小孩當家庭主夫的現任律師執照重考生。因為在公園帶小孩這件共通的職業他們相遇,漸漸地發現對方都其實對彼此都挺好,加上自己的日子過的實在乏味:一個是老公愛色情網站比愛老婆多;一個是老婆愛拍紀錄片比愛老公多,加上兩個現在做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事情。於是兩人越走越近,也越來越不這麼在乎一些別人在乎的事情:道德、生活現實,自己的小孩...對了,還有最近剛搬進社區、被衛道人士抗議到臭頭的那個性侵孩童假釋犯Ronnie

簡單的說,他們偷了情,出了軌。

但是當兩個人對彼此的期望越來越多,對逃離現狀的想法越陷越深時,其實他們會發現自己所認為的美好事物,可能真的不是這麼簡單。

至少不會比那個被保守人士挑釁的假釋犯所面對的難題簡單。

這部來自導演Todd Field的【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 2006)】,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作者將人對自我感到茫然時所做出的相關反應詮釋的十分有趣,尤其是這股茫然感覺是來自一種社會價值的壓力與制約時。片中不管是Sarah對於三姑六婆說法的態度、Brad面對老婆暗示自己不夠成功的壓力,都有趣地堆砌出兩人偷情的心理因素:一種對於現狀的不滿與無力對抗,更是一種想要重新定位自己意義的渴求。本片不是那種會用批判角度處理社會壓力的電影,但是作者毋寧是用一種諷刺的態度看待來自社會化的力量。

當一部作品討論所謂的出軌,一定會觸碰到的議題便是道德、價值觀等等社會化的論點。【Little Children】當然也不例外,其實這故事的原型有些俗套,但是在敘事方式與情節、角色安排的處理上,確實有其高明之處,而且可以讓觀眾感覺到,故事想說的不止是出軌或背叛這類肥皂劇般的戲劇情節。所以當你看到故事中另一個主線:Ronnie和媽媽對抗失職警察Larry成立的"憂心父母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Concerned Parents)"時,故事所揭示的,是主事者其實是想透過對失控者的排斥來掩藏自己的失控行為;透過Larry這個角色,我們可以了解:在許多人冠冕堂皇的道德任務與角色之下,其實也是會透過一些失控的行為來了解自己的,只是這個社會希望你的行為不會是「見不得人」的,所以有時你必須把你比較認識的自己藏的更深,就像大家都不想看到Ronnie,以及某些可能的逾矩行為一樣。

基本上,故事將處理社會壓力的議題交給Ronnie,而認識自己的討論交給Sarah和Brad。我不能說兩個人處理自己的出軌問題上,不會考慮社會的觀感,但是他們都採取一種勇於面對的態度,這讓故事比較方便討論:兩個主人翁怎樣在越來越義無反顧愛對方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無法超越的無奈,或許比可能存在的愛更令人依賴。這樣的敘事態度或許還是保守了點,但是會讓人覺得更貼近現實--一種學習到更多,但也放不下更多的現實。所以當Sarah在公園帶著小孩等著和Brad私奔時,才學到自己是個母親(這時你或許才會明白為什麼片商會取這種像是教育劇的中文片名);所以當Brad在和Sarah會合的路上,才會在順便和小朋友玩個滑板、摔的和大便一樣時,發現自己是個痛了會想回家的一般人。

關於演員的表現,Kate Winslet以本片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所以你應該好好享受它在片裡展現的情慾片段(oops!),而非質疑他的演技。另外,一表斯文的男主角Patrick Wilson也很認真的展現他詮釋主角不安但疲憊的無力身影,他在這幾年的電影裡應該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比起來兩個主角,飾演男主角老婆KathyJennifer Connelly因為角色限制的關係,可以發揮的地方不多,不過在晚餐裡發現老公不對的那場戲,還是十分好看。最後,聽說演Ronnie的那位Jackie Earle Haley,為了本片重回離開13年的大螢幕,看著他在片中的體態與神情,這復出還真是值得。

其實某方面來說,本片是個當代美國人的寫照:一群在控制慾的社會裡,面對失控的事實而迷惘的美國人。對他們來說,失控不是他們想要的,但往往是他們認識自己時的必需要素。對伊拉克的態度是如此,對自己是否一如傳統強勢的質疑也是如此。這也是閱讀本片時,你可以感受到的低調訊息。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0-26

愛、信任與執迷的游擊戰:Enduring Love by R. Michell

一個周末下午,一個年輕老師Joe打算在郊外野餐時和雕塑家女友Claire求婚的周末下午,一部失控紅色熱氣球卻打斷了他們,一群人衝向前去想阻止熱氣球亂飛並試圖救下在氣球裡的一對祖孫,但這樣的企圖並沒有成功,而且讓一位參與救援的中年人在他們面前摔的血肉模糊。

這一切,當然打斷了Joe的計畫,突如其來卻又近在眼前的創傷,反而讓他和Claire走向另一個心理戰場,一場質疑愛情、挑戰信任同時又讓執迷意念瀰漫的三方對戰,其中,開戰的觸媒除了難以擺脫的創傷障礙,還包括了另一個參戰人員:當時在郊外也參與那場失敗救援,之後對Joe也產生奇異情感的Jed

這場游擊戰打的有些哀傷,有些駭人,傷亡的不只是對愛人的信任,也包括對執迷不悟的難以擺脫。但是,對Joe來說,在知道一些真相之後,加入這場混戰是不是一點都不值得,可能還有另一種答案...。

這部電影的中文片名【紅氣球之戀(Enduring Love, 2004)】可能會誤導你以為這是一部浪漫愛情片,不過事實上改編自英國作家Ian McEwan原著的本片確實討論到愛情,但事實上,本片一點都不浪漫。

故事中處理主人翁面對/逃避/自我解釋所經歷的心理創痛的過程是最耐人尋味的地方。在所謂「被愛妄想症」患者Jed對Joe生活的干擾、參與和挑戰的過程當中,主角和戀人之間視為理所當然的信任卻被自以為理性的偏執所取代,這影響了原本存在的價值觀:愛情、自我評價,乃至於生活態度的定義,而這些影響在戲劇的意義裡,當然也代表了一種審視與再思考的「救贖」契機-不管是劇中人的,還是觀眾們的。

原著作者McEwan也參與了本片的製作,然而片子和原著的差異不小。原著是一部參考實際精神病例,採取受害人觀點陳述而成的小說,不過在將故事轉化為影像敘事的過程當中,不但角色背景和關係做了不小轉變,影片所聚焦的點也和原著有些不同。原著裡的科普評論家Joe在電影裡成了探討社會心理的老師、研究文學的女主角則成了用作品觀察/評價人的雕塑家......這些安排都顯示了故事想要將原著裡的表達方式與結構關係簡明化的企圖,至少你在電影版本中會覺得少了很多來自McEwan極愛著墨的細節描述(不過他的另一部電影改編作品【贖罪 (Atonement, 2007)】倒是將這點特色發揮得很精采),同時,在片子採取一種有點支離破碎的節奏安排之下,原著中對於Joe在信心危機中對自己生涯規劃的質疑,以及對於心理創傷故作堅強的自陳等等,篇幅都少了很多。

相對於對原著某些方面的處理不足,不知是不是作者對本片有一種驚悚片的處理意識,本片對Jed跟蹤狂一般的挑釁行為描述將「被愛妄想症」詮釋成一種變態的企圖倒是蠻明顯的。在片尾Jed在精神病院裡對鏡頭做出的那股眼神,或許你看了會覺得有點五味雜陳或是餘韻不斷,但對我來說,我真的不希望導演Roger Michell想要把Jed當作另一個Hannibal Lecter來看待。

這不是一部青出於藍勝於藍的文學作品改編電影,但是這還是一部試圖走出自己風格、企圖感染觀眾的心理驚悚電影。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於英國演員的紮實演出(看現任007被變態逼急的那個樣子其實蠻有說服力的;另外那個從【新娘百分百 (Notting Hill, 1999)】似乎就沒換過髮型的Rhys Ifans,讓我知道一個痞子也可以當一個懾人的精神病患),以及對於心理疾病題材的處理方式;當然,還有對於Ian McEwan的那股創作的辨證以及表達方式如何投射在螢幕上的好奇。






【全文閱讀/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