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在1930年上映,由四位導演與五位非專業演員共同拍成的【星期天的約會(Menschen am Sonntag/ People on Sunday, 1930)】,倒是一部在戲劇性上頗有趣味,同時在紀錄意義上也充滿影像意義的默片作品。對照柏林在歷史上的演進,還有作者們後來的際遇,這部片在膠捲上紀錄的那段屬於德國人忙碌卻也安逸的戰間時光,更突顯了這部片在影像上的珍貴意義,這倒不是什麼技術上的解讀可以定義的。 這部片算是一部追女仔的假日遊記,特別的是,都是由真人主演,不只姓名不變,連職業都和片中一樣,而且拍完這些演員也繼續去做他們原來的工作,真是典型的柏林素人。
上面這些情節其實放在現在的年輕人生活,好像也很合理(只要不要偏執地扯到什麼網友出遊之後發生情慾犯罪之類的狀況...天啊,時代還真是不同了哩!),編劇Billy Wilder(對,就是那個後來在美國拍了很多重要電影的Billy Wilder,看片中男女的生動往來,後來他能創作出【七日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 1955)】、【熱情如火(Some Like It Hot, 1959)】等經典喜劇,倒也是有跡可循)是以「生活」這個命題為出發點建構出整個故事梗概,在描寫當代德國年輕人那種無憂無慮生活的基調下,當時同樣也是年輕人的導演們,將男女之間那種交雜了矜持、想要又吃味的感覺在角色互動中展現得饒富趣味。
片中除了描寫主角們的互動之外,導演還透過鏡頭捕捉了許多柏林市區民眾的假日生活片段,有人在陽台曬太陽,有人在路邊的水池玩水,有人汲汲營營,有人卻也漫無目標地走著。這段時光或許對當時的人來說俯拾即是,但是誰知道過了幾年,這個城市將成為希特勒的獨裁中心,而這部影片的年輕編導們也隨著戰爭的興起,離開了他們所珍視紀錄的這個城市,到了大西洋彼端繼續他們的創作生涯,影響著美國電影之後的風格歷史(除了廣為人知的Billy Wilder,當時誰想到導演之一的Fred Zinnemann會拍出【亂世忠魂(From Here to Eternity, 1953)】這樣有名的美國電影?更不用說其他幾人更是當代黑色電影的重要主導人物)。對照戲裡劇外,這樣的時光可能平凡,但也是一種不平凡的曾經存在。【星期天的約會】給觀眾的不只是生活時光的情趣分享,也是歷史印記的對照紀錄。
身邊都是這樣的親人,似乎也註定了Hayat很難過著所謂快樂又健全的生活。而這樣的不完整在她初經來潮的這一年,也給她帶來更多的壓力與困擾。儘管這些糟透的日子有沒有結束的一天,整天沒幾句話卻總愛低語吟喃的Hayat卻慢慢意識到,自己需要擺脫這樣的生活...。 這部由Reha Erdem編導的土耳其電影【我的陽光(Hayat var/My Only Sunshine, 2008)】是段以伊斯坦堡低下社區為背景的故事。本片的土耳其片名"Hayat var"是"there is life"的意思,但是這個有種希望意味的辭彙在這裡卻用在Hayat這個沒人疼愛(或者說沒有人懂得怎麼疼愛)的可憐女孩身上,並以此為開端,為我們投射出一個伊斯坦堡港邊地帶的人情縮影與社會觀照。
說實在的,Hayat在故事裡真的是一個很沒有存在感的女生,爸爸沒空照顧她,拉皮條一忙起來(或是被同志情人追殺的時候)只會把Hayat丟給俗艷又大支的鄰居歐巴桑照顧,爺爺整天只會和她說大話(說實在,爺爺也不在乎Hayat有沒有在聽),媽媽只會管她頭髮長不長,衣服好不好看,畢竟她和她的新老公還有個帶把的「明日希望」要照顧。某方面來說,這樣的環境造就了Hayat從裡到外都成了個社會適應不良的典型:在學校裡她成了個老師不疼、同學不愛的怪咖;雜貨店老闆看她好欺負,會拿巧克力和可樂當「禮物」趁機侵犯她...除了觀眾,我想應該沒有人會在乎、或是理解Hayat到底遇到了什麼問題,就像Hayat爸爸最照顧她的行為,也只是送她一個會唱"you're my sunshine"和說「我愛你」的電動娃兒而已。
今天看了戴立忍最新的導演作品【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有誰可以告訴我這部台灣電影為什麼要用一個意思為"沒你我會死"的西班牙片名?),平穩的敘事策略讓該片足以成為近年台灣影片的一時之選;尤其在我們眼裡充斥了來自影音與新聞媒介的大量顏色的今天,該片一股試圖安安靜靜地敲打我們心靈的灰階影像力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電影取材自發生在2003年,一個在高雄打零工維生的父親,因為法律緣故面臨失去女兒的監護權,在四處碰壁之下帶著小女兒到台北試圖跳天橋、抗議社會不公的新聞事件。編導當時策劃這部電影的動機,一大部分是因為該案件反映的社會議題,以及媒體淺碟報導後的漠不關心。但是整部片似乎不想花太多篇幅去強調什麼制度害人、行政官僚以及媒體冷漠而趨利的現實問題,這些批評的力道不是沒有,但是都是以一種不動聲色、但也招招到肉的方式,去衝擊著故事的重點:主人翁「李武雄」與「妹仔」之間那種天性上相依,但制度上卻脆弱的父女關係。戴立忍導演以一種溫厚的態度,將故事重心放在這對父女面對生活困境下展現的某種對彼此的依賴與堅持,說明不管制度再扭曲、社會再虛假、冷漠,兩個主角來自血緣與共同生活的情感關係,是很難很難被解離與質疑的。
從電影本身(畢竟我沒有看過漫畫原著,就談片子本身吧),建立在一種很有趣的虛構歷史背景之上,在這種虛構的1985年裡,美國打贏了越戰,尼克森(作為一個被美國嘻皮所不屑的醜陋icon)也沒有因水門事件終結政治生命,反而作總統做到了當時。這些虛構的美國大歷史,都和本片的主角們:有異於常人能力的變裝英雄們有很大關係。這些英雄以團體的形式們公開地在社會存在,但是其作為-不管是公私領域-卻有檯面上檯面下的差別。這樣的架構在世代的交替下,英雄們不但要面對社會與國家機器「狡兔死、走狗烹」的對待,還要處理無名殺手對同伴們的謀殺計畫,故事也隨著對疑雲的突破,慢慢地,向觀眾展示另一個以世界和平為動機的大真相...。 以類似偵探片的灰暗韻律開展,Zack Snyder延續其作為忠實動漫讀者的視覺理念,結合Alan Moore有些極端又憤世嫉俗的故事線(你也可以看看另一部表現極端精神的【V怪客(V for Vendetta, 2005)】,這也是Moore參與創作的作品),【守護者(Watchmen,2009)】給了我們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世界之外,也給了我們很強的質疑與批判力道,不過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力道卻是全然來自美國本身的世界主義觀點,也讓全片陰晦、暴力又充滿時代符徵的基調下,顯現出某種程度的單純與天真。
故事主要疑案的動機與冷戰張力升高的現實,都出自一種極化的世界解讀,不管是美/蘇的對峙,還是全球一起對抗(他們以為的)大壞蛋(還是大壞神?)Dr. Manhattan,都是出於這樣的思考動機,這樣的架構在上個世紀確實是十分令人玩味的思考,不過在經濟、政治、生活、甚至恐怖主義都已經全球化存在的這個世紀,對於【守護者】的故事與背景,我們似乎有了一種更不一樣的懷舊與對照,這也是導演運用很多戰後到80年代的音/影時代線索來處理這個故事時,所散發出的獨特韻味,我想這是讓許多成年觀眾覺得最酷的部份(你現在應該很難在科幻英雄片裡面聽到【The Sound of Silence】吧。)
全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處理了英雄們的個人生活,對於職業生活的身不由己或是帶著信念投入不惜扭曲價值,都讓我聯想到了在真實世界裡代表國家機器行使終極管制權力的低調組織(就像是【特務風雲:中情局誕生秘辛(The Good Shepherd, 2006)】鏡頭下的中情局)。雖然和【特】片比起來,這些篇幅的娛樂性不能說沒有,但是卻有點太過冗長,往往讓一般的觀眾只感覺到大量的喃喃自語與旁白自陳。在近三個小時的片長下,這確實是蠻挑戰身體極限的一件事情,這點我在戲院裡大家紛紛往廁所守護膀胱的狀況有了更深的體會。
You know the first and greatest sin of the deception of television is that it simplifies; it diminishes great, complex ideas, trenches of time; whole careers become reduced to a single snapshot.
Ron Howard是個很「平」的美國商業片導演,有了好劇本、好演員他可以給觀眾一個好看的電影,不過不會有什麼太吸引人太強烈的個人風格或場面,不過我相信他是一個有整合力的男人,【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的成功、還有【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2006)】的不太成功,可能就是因為他持平(說難聽一點,是沒什麼特色)表現故事的整合能力。看看這次,Ron Howard一如以往地端出一個四平八穩的作品,藉著好的故事劇本還有演員,這部採用了劇場版本精華人力的電影版【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 2008)】,表現的確不錯,讓觀眾看到了都想要事業新生命的一老一少在訪談裡交鋒的過程,張力可真不小於看拳擊賽,也讓人體會到政治語言與媒體產製表象下的耐人尋味。 故事和水門案本身沒太多關係,儘管主角之一是水門案的主嫌,不過故事想討論的不只是真相與主事者的權責歸屬這類分析性的問題,重點在於當事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事情以及面對自己,尤其是像Richard Nixon這種當過大人物卻跌了大跤的政治人物(我可以說他是政客嗎?)。David Frost這個從娛樂節目起家的訪談對象再電影裡提供了Nixon很好的一個對照,Nixon和Frost老鳥對菜鳥的捉對廝殺過程,讓觀眾知道了大人物的自尊以及偏見,以及小人物的自信和單純。
看著本片的無政府傾向與地下幫派的氛圍,你實在很難不去聯想到另一部也是生猛有力又發人深省的第三世界背景電影【無法無天(City of Gods/Cidade de Deus, 2002)】不過不同於【無】片行雲流水的大社會敘事角度,【貧】片帶給觀眾的是更多西方媒介對於印度文化的引用與致敬,中間不管是穿插的舊片片段,場面調度,甚至是片尾那段寶萊塢歌舞場面的Homage......當電影結束時,你會回味的將是這些充滿異國魅力的引用與再現,稍微多於故事處理到的黑幫人物以及社會問題。這也正是這些曾是異國情調影迷,現在要執導東方故事的西方作者們,最想、也懂最多的拿手好戲。
這是一部還挺有後設意味的動畫故事,很多人會將這部片聯想到【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1998)】,不過看著Bolt到了真實世界被當作莊孝維的行為,讓我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像【Dickie Roberts: Former Child Star(2003)】這類處理「錯置」笑料並以過氣前童星為主角的搞笑片。但是其實【雷】片很出色地不是只搞笑,也不會像它幾部經典動畫前輩只端出一些人性光輝的催淚彈。 看動畫片實在是一件和看一般真人劇情片不太一樣的事情。我不敢很肯定所謂的故事與形式在實拍片裡作的評斷放在動畫長片是否適當,畢竟這彈性是十分多元的,但是像一部平均需要花三、四年、幾億美元來發展的動畫長片來說,說些什麼故事還有用什麼方式(技術)對作品來說都是決定成功的關鍵,從這點來看,這部Disney集團的長片動畫部門的年度作品【雷霆戰狗(Bolt, 2008)】,確實可以幫這間老店試圖掛上的新招牌,再擦的更亮一些。
【雷霆戰狗】很成功地運用真人世界難以見到的動畫人物演出一系列具有解構意味的故事橋段。在故事分鏡與動畫技巧的成熟搭配之下,【雷霆戰狗】對觀眾呈現的不只是一個「對的角色在錯的地方」的梗,還和觀眾提到了媒介商業思維所影響真正人(動物)性,從主角Bolt和兩個跟班(世故野貓Mittens還有熱血粉絲倉鼠Rhino)的互動中,故事除了在嘲笑現在高度計算的媒介產製之外,也試圖告訴觀眾,當英雄知道自己不再是英雄時,其實相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取決於自己的,而這個道理是由以往的觀眾來讓主角了解,還真是有點媒介與觀眾之間魚幫水水幫魚的絃外之音。這樣有點兩端遊走的解構性故事安排,讓故事與動畫本身具有更大的玩味空間,當然也可以讓更多類型的觀眾買單,從【雷】片你真的可以看出,不管是故事經營或是動畫技術上,Walt Disney Animation Studio(WDAS,之前叫做Walt Disney Feature Animation)已經準備好重回主流動畫戰場。
You just have to see that love is wrapped in beauty and hidden away in between the seconds of your life. If you don't stop for a minute, you might miss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