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Qu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Quot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11-21

愛情的想法,故事的說法,人生的做法:(500) Days of Summer by M. Webb



Summer:
Ok. Looks like we’re gonna have to
agree to disagree on that one.

這是一個以男生Tom Hansen為中心,但是卻總聚焦在女生Summer Finn的故事。

現在你知道重點在哪裡了嗎?

短期之內,我想我不會知道。就像我還不夠時候了解人生對於自己的意義,但是卻不時地想起一些所謂刻骨銘心的片段一樣;一切的一切對我(或我們)來說,時空都不對,所以我們最好不再拘泥,最好該試著體會更不同的人生,為自己記下更多的片段,好在適當的時候,對自己、自己在乎的人事物,揭示這些俯拾即是的吉光片羽。

這就是【戀夏500日((500)Days of Summer, 2009)】這部電影試圖要做的事情,而且做的好極了。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11-04

理智與瘋狂、尋得與迷失之間,你需要一場戰爭:The Hurt Locker by K. Bigelow

2004年的巴格達對拆彈小組B連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待的地方,之前的小隊隊長被炸彈轟掉餘悸猶存,這次卻來了一個更狠的角色來替代他:上士William James。至今成功拆過873顆炸彈的James,依靠的不止是敏銳的炸彈鼻還有泰山壓頂卻不發抖的巧手,還加上那股會讓同隊弟兄覺得比炸彈還嚇人的不怕死拆彈方式。同袍和長官們不是佩服他的能力、害怕他的爆發力,就是不可思議於他的專注力,不過不管如何看待他,從來沒有人了解他為什麼這麼行,就連他自己似乎也不太了解,他只知道在他的人生中,只有對付不穩定的炸彈,是他人生最能掌握的事情--儘管戰爭下的人生並非完全如此...。

危機倒數(The Hurt Locker. 2008)】是一部從典型現代戰爭影片題材出發、探討戰爭參與者的心態與戰爭的極端本質的小成本影片,雖然沒有太大的特效處理或激昂的對決場面,卻成功提供觀眾一個高度緊張的思考氛圍。身為魔鬼終結者(導演)的前妻,Kathryn Bigelow的作品往往證明了一個渴望代表作的女性動作片導演,除了擁有掌控動作場面的能力,還需要一個夠有張力的故事,這一點和性別無關,但是像【危】這樣的影片,能在這位硬底子導演手上展現出兩者兼顧的光采,真的很難得。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4-05

令人心碎的平凡與不平凡:Revolutionary Road by Sam Mendes



John Givings:
Hopeless emptiness. Now you've said it.
Plenty of people are onto the emptiness, but it takes real guts to see the hopelessness.

就像主角之所以是主角,
就是他們心裡總有塊我們有或沒有、但是絕不平凡的地方。
但是也就是這一小塊地方,
讓他們在這平凡的世界活的不快、痛苦,最後產生衝突。

April是個可憐的人,
可憐她不想平凡的心在故事的結尾,
卻總是觸摸不到一絲絲想要的不平凡。

Frank是個可悲的人,
可悲他不想平凡的心在時代的麻醉下,
卻老走不出自成一格的完美解釋。

故事裡面戳破一切的John,他給的字字句句都可以讓你低迴許久,
但是對這個不想聽、不想談的平凡世界來說,

他只是個被電傻了的瘋子。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2-28

不同的路與風景,相同的終點: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by D. Fincher & E. Roth



Benjamin Button:
Your life is defined by its opportunities...
even the ones you miss.

這類故事總像一段溫柔的冒險史詩,
向你娓娓道來生命的無常、意義的永恆。

Eric Roth隨遇而安的宿命觀,
加上David Fincher靈巧兼具沉穩的說故事技巧,
給了我們一段溫暖卻也無奈、冷眼卻也帶淚的不尋常旅程。

可惜,這樣的感動與對人生的理解,
似乎我在最愛的「阿甘正傳(Forrest Gump, 1994)」已經擁抱過。

也可惜, Brad Pitt足以在今年榮獲陪榜殊榮的表演,
終究只是一場對愛人的凝視多過體會生命的演出。

更可惜,Cate Blanchett美麗又自在的身影,
卻跳脫不出之前那個Jenny Curran沒有自我的影子。

這部片讓我感動,卻也讓我更想回味阿甘給我的熱淚盈眶。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2-15

可以輕敵,但是不可輕視真相:Frost/Nison by R. Howard



James Reston, Jr.:

You know the first and greatest sin of the deception of television is that it simplifies; it diminishes great, complex ideas, trenches of time; whole careers become reduced to a single snapshot.


Ron Howard是個很「平」的美國商業片導演,有了好劇本、好演員他可以給觀眾一個好看的電影,不過不會有什麼太吸引人太強烈的個人風格或場面,不過我相信他是一個有整合力的男人,【美麗境界(A Beautiful Mind, 2001)的成功、還有【達文西密碼(The Da Vinci Code, 2006)】的不太成功,可能就是因為他持平(說難聽一點,是沒什麼特色)表現故事的整合能力。看看這次,Ron Howard一如以往地端出一個四平八穩的作品,藉著好的故事劇本還有演員,這部採用了劇場版本精華人力的電影版【請問總統先生(Frost/Nixon, 2008)】,表現的確不錯,讓觀眾看到了都想要事業新生命的一老一少在訪談裡交鋒的過程,張力可真不小於看拳擊賽,也讓人體會到政治語言與媒體產製表象下的耐人尋味。

故事和水門案本身沒太多關係,儘管主角之一是水門案的主嫌,不過故事想討論的不只是真相與主事者的權責歸屬這類分析性的問題,重點在於當事人是以什麼樣的心態面對事情以及面對自己,尤其是像Richard Nixon這種當過大人物卻跌了大跤的政治人物(我可以說他是政客嗎?)。David Frost這個從娛樂節目起家的訪談對象再電影裡提供了Nixon很好的一個對照,Nixon和Frost老鳥對菜鳥的捉對廝殺過程,讓觀眾知道了大人物的自尊以及偏見,以及小人物的自信和單純。

立場與個性上對手之間或有不同,但是一開始對對手的輕視卻是一樣的,Frost一開始被Nixon吃的死死的,加上雙方幕僚對主將表現的不同反應,十分有趣地顯示了主角在輕敵之下的強弱區別,但是戲不到最後不見真功夫,故事裡兩個主角一場電話交談開始從心境上顛倒了敵對兩方的心理位置,Frost開始重視事實上的論述辯證,而非一開始忙於應付Nixon的長篇官話,在難以推翻與忽視的證據與詰問下,Frost最後讓Nixon無法在夸夸其詞,帶著巨人的失落與蒼涼在鏡頭前道歉,這公開的道歉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但是道歉之後雙方的心態轉變在這部電影裡我們有了首次新穎且有張力的體會,這正是本片成功與觀眾(尤其是對水門案已經有集體記憶的美國成年人)對話的地方,Peter Morgan(同時也是劇場版編劇)出色的劇本以及Ron Howard持平的說故事態度,加上Frank Langella求精不求像的Nixon表演方式,以及Michael Sheen證明他不是只會詮釋Tony Blair的功力之下(他在兩部電影裡面演過同一個角色,都是Blair,堪稱英國影壇前首相,哈哈),讓【請問總統先生】的故事可以帶著沒什麼包袱的心意呈現在觀眾面前,確實是一次極佳的表現。

在片子後段,Frost的訪談幕僚James Reston, Jr.的這番自白,也說明了故事想著重於角色的深度認識,而非媒介追求戲劇性下所呈現的片面印象。雖然故事本身是改編自所謂「史上最有張力的真相訪談」,但是【請問總統先生】這個有不少虛構段落(像是那場Frost/Nison那場決定攻防位置的電話交談)的電影改編作品,卻讓觀眾更意識到真相的立體性與人性。


PS:

1. 下面是劇場版的宣傳海報,那種有時代感的色調加上意味直接的排版,我覺得屌多了。



















2. 不知是不是電影版上院線的關係,紀錄片公司這陣子也重新發行了當時訪談的紀錄片,其實也蠻想弄來看看的: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9-01-30

你知道的,犯罪世界總是充滿了巧合:RocknRolla by G. Ritchie


Archie:
But in the world of crime,
there's always coincidence.

一幅原本屬於俄國黑幫商人的迷人畫作,到了龍蛇雜處爾虞我詐的倫敦之後,帶給當地黑道「The Wild Bunch」還有老牌政商掮客Lenny Cole的,可能不只是雞飛狗跳的追兇報仇,而是翻天覆地的大洗牌......。

在擺脫掉老婆爛片,和小白臉等(嗯...這好像是同一件事情)的陰影之後,很會玩風格的英國導演Guy Ritchie重回他拿手的英國黑幫主題(Bri-Gang, 不知哪裏聽來的簡稱,挺酷),拍出了這一部【搖滾黑幫(RocknRolla, 2008)】,說實在的,這部片和他前兩部被很多人崇拜的【兩根槍管(Lock, Stock and Two Smoking Barrels, 1998)】和【偷拐搶騙 (Snatch., 2000)】比起來,是低調了點,不過要是不去考慮那種看完還要回頭想想故事來龍去脈的複雜感的話,我倒是覺得Guy Ritchie在想說一個又酷又有型的故事之外,還想多發展一點深度的企圖。

之前喜歡看Guy Ritchie作品的朋友,應該也不會對【搖滾黑幫】失望:不管是技術面上的強烈色調、華麗的攝影機與構圖剪接,還是內容裡像是一個神祕物品打亂幫派生態、前後線索呼應的黑吃黑,又賤又優雅的英國腔對白,甚至是比布魯斯威利還難死的俄國人...等等蓋式黑幫片常有的酷梗們,你都可以在這部片裡面看到,而且編導還加了像是「危險女人」(Femme Fatal)的黑色電影元素,而片中真正主角-一個黑道繼子又是藥蟲搖滾歌手Johnny(我認為的啦,雖然片子掛的頭牌是斯巴達國王)-的背景側寫,更有一絲絲哈姆雷特的悲劇風格在裡面,這些似乎都是之前會被人質疑故事雖能自圓其說但實際上卻太淺碟,角色也太單一化的蓋式風格「比較」沒有的。

在我看來,這些處理不止是故事想給觀眾一些不同的蓋式電影元素,其實更展現了Guy Ritchie想呈現一個更有發展的角色空間(而非只是酷屌到不行的有型壞蛋們),甚至是一個更有閱讀韻味的文本,有機會看這部片,好好體會一下Johnny獨白與俄國人痛扁Lenny Cole的那段交叉剪接,你應該就會知道我想說的是什麼(儘管這段對純想看蓋式酷屌Bri-Gang的人來說,會是全片最令人不耐的一段。)

根據資料和片尾那一行字,Guy Ritchie將這部片當成一部三部曲的開端,這部片雖然相較之前蓋式電影可能經典程度差了這麼一些,但是我相信是有好好發展下去的潛力的。

P.S.
這部片真的很英國佬,對白真的將語言暴力美化到一種可以提供【大家說英語】參考的程度:
(話說電影演到Lenny Cole被扁到坐輪椅了,要去找該報仇的人報仇的路上...他的小手下Bandy問道:)

Bandy:
You wanna take the stairs or the elevator, Mr. Cole?

Lenny Cole:
[SNIFFS]
You been drinking?

Bandy:
No, Mr. Cole.

Lenny Cole:
[HARD SLAPS]
Think before you drink,
before you drive me mad.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2-25

從靜止的時光裡看愛情的形狀:Cashback by S. Ellis


Ben:

You just have to see that love is wrapped in beauty and hidden away in between the seconds of your life.
If you don't stop for a minute, you might miss it.

大人總說,年輕人什麼不多,時間最多,這句話在Ben耳裡聽起來格外刺耳,剛從藝術學院畢業的他,因為剛被女友狠狠甩掉導致的失眠,他的時間對他來說多到了一種噁心的程度,既然時間多得不花白不花,他選擇了還可以賺點錢的超市大夜班來耗時間。因此,Ben多了很多機會和自己的「時間」對話。在超市工作的日子裡,Ben感覺自己就像是自己時間的主人,周圍的一切可以隨他意念快慢、靜止,正合他意,因為Ben現在可以隨時停下來,仔仔細細地看清可能錯過的一切東西:可能錯過的笑料,可能錯過的美麗,還有可能錯過的愛情......。

英國導演Sean Ellis將他在2004年創作的18分鐘奧斯卡提名短片【Cashback】作了延伸,長片版本幾乎完全留下了原有的18分鐘,成了本文要介紹給大家的2006年100分鐘版本。由於可表達的篇幅增加,我們透過Ben的眼睛與筆觸,看到的也不再只是年輕人百無聊賴之下觀察的美麗片刻,更多了一些機會看到幾個角色的個性態度,以及男女主角的情感血肉。

對我來說,【Cashback】是一部青少年電影,而且是拍的挺細緻的那種。在對於青少年對肉體慾望的描寫之外,本片也包含了對年輕人心理的幽默詮釋,更展現年輕人對人生觀的執著、困惑與迷惘。在主角Ben的角度看來,時間就像其他年輕人所認為的:運用盡其在我,又不知從何用起。他想揮霍自己手頭上多到不行的時間,卻也希望他想觀察瞭解的事物可以隨他所想停下來讓他畫個夠。導演不想強調他這項能力是怎麼得到的,但是同時卻讓我們感受到Ben這項近乎魔力的時間操控,帶來了什麼樣的奇妙意義。

經過這意義的反覆思量,Ben得到的不只是走出失戀的劇痛,同時也漸漸地也認識了裸露皮相(台語謂之:青春肉體)之外的東西,像是對美的想望,還有進一步地知道愛的感覺與意義(這一點是短片版本幾乎沒有提及的,一如原來女主角Sharon的戲份)。這其實正是青少年對自我定義從原始衝動、執著迷惘、到建立自我認知成熟階段的一個過程,也是YA電影都會處理到的議題。

同樣的題材,若是在美式的辛辣風格之下,可能只是另外一個精蟲衝腦,玩屎把尿的美國派續集(你可以參考本片Ben的好友Sean Higgins和美國派系列裡的Steve Stifler的異與同),但是在【Cashback】裡面,我們所看到的青春與愛情的對話,毋寧是比較沉穩、比較慢條斯理、咬文嚼字,甚至是比較哀傷的,這點或許正是比較【端莊】的英國電影所能端出的拿手好菜,也可能是這部片能在導演細緻的質感掌控下,將年輕人眼中看到的美,美的這麼好看的原因。當然了,這或許還要歸功於男主角Sean Biggerstaff在對裸體寬衣解帶時還能散發的單純眼神,以及女主角Emilia Fox在戲份大增之下,那張更具感染力、年輕又世故的笑容吧!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1-01

失控與出軌,是想要還是需要?Little Children by T. Field


Kathy:

Trying new things made him feel...more alive!

你喜歡出軌嗎?我想應該沒有人會說「是的,我愛偷吃」,但是有可能有人會說:但是真的遇到了喜歡的人,那就真的沒辦法想這麼多了...?

真的沒辦法再想想嗎?問問SarahBrad吧!

素未謀面的他們,一個是嫁給行銷公司主管、帶小孩當家庭主婦的前任文學碩士,一個是娶了紀錄片導演、帶小孩當家庭主夫的現任律師執照重考生。因為在公園帶小孩這件共通的職業他們相遇,漸漸地發現對方都其實對彼此都挺好,加上自己的日子過的實在乏味:一個是老公愛色情網站比愛老婆多;一個是老婆愛拍紀錄片比愛老公多,加上兩個現在做的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事情。於是兩人越走越近,也越來越不這麼在乎一些別人在乎的事情:道德、生活現實,自己的小孩...對了,還有最近剛搬進社區、被衛道人士抗議到臭頭的那個性侵孩童假釋犯Ronnie

簡單的說,他們偷了情,出了軌。

但是當兩個人對彼此的期望越來越多,對逃離現狀的想法越陷越深時,其實他們會發現自己所認為的美好事物,可能真的不是這麼簡單。

至少不會比那個被保守人士挑釁的假釋犯所面對的難題簡單。

這部來自導演Todd Field的【身為人母(Little Children, 2006)】,是一部好看的電影。作者將人對自我感到茫然時所做出的相關反應詮釋的十分有趣,尤其是這股茫然感覺是來自一種社會價值的壓力與制約時。片中不管是Sarah對於三姑六婆說法的態度、Brad面對老婆暗示自己不夠成功的壓力,都有趣地堆砌出兩人偷情的心理因素:一種對於現狀的不滿與無力對抗,更是一種想要重新定位自己意義的渴求。本片不是那種會用批判角度處理社會壓力的電影,但是作者毋寧是用一種諷刺的態度看待來自社會化的力量。

當一部作品討論所謂的出軌,一定會觸碰到的議題便是道德、價值觀等等社會化的論點。【Little Children】當然也不例外,其實這故事的原型有些俗套,但是在敘事方式與情節、角色安排的處理上,確實有其高明之處,而且可以讓觀眾感覺到,故事想說的不止是出軌或背叛這類肥皂劇般的戲劇情節。所以當你看到故事中另一個主線:Ronnie和媽媽對抗失職警察Larry成立的"憂心父母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Concerned Parents)"時,故事所揭示的,是主事者其實是想透過對失控者的排斥來掩藏自己的失控行為;透過Larry這個角色,我們可以了解:在許多人冠冕堂皇的道德任務與角色之下,其實也是會透過一些失控的行為來了解自己的,只是這個社會希望你的行為不會是「見不得人」的,所以有時你必須把你比較認識的自己藏的更深,就像大家都不想看到Ronnie,以及某些可能的逾矩行為一樣。

基本上,故事將處理社會壓力的議題交給Ronnie,而認識自己的討論交給Sarah和Brad。我不能說兩個人處理自己的出軌問題上,不會考慮社會的觀感,但是他們都採取一種勇於面對的態度,這讓故事比較方便討論:兩個主人翁怎樣在越來越義無反顧愛對方的過程中,了解自己無法超越的無奈,或許比可能存在的愛更令人依賴。這樣的敘事態度或許還是保守了點,但是會讓人覺得更貼近現實--一種學習到更多,但也放不下更多的現實。所以當Sarah在公園帶著小孩等著和Brad私奔時,才學到自己是個母親(這時你或許才會明白為什麼片商會取這種像是教育劇的中文片名);所以當Brad在和Sarah會合的路上,才會在順便和小朋友玩個滑板、摔的和大便一樣時,發現自己是個痛了會想回家的一般人。

關於演員的表現,Kate Winslet以本片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所以你應該好好享受它在片裡展現的情慾片段(oops!),而非質疑他的演技。另外,一表斯文的男主角Patrick Wilson也很認真的展現他詮釋主角不安但疲憊的無力身影,他在這幾年的電影裡應該會出現得越來越頻繁。比起來兩個主角,飾演男主角老婆KathyJennifer Connelly因為角色限制的關係,可以發揮的地方不多,不過在晚餐裡發現老公不對的那場戲,還是十分好看。最後,聽說演Ronnie的那位Jackie Earle Haley,為了本片重回離開13年的大螢幕,看著他在片中的體態與神情,這復出還真是值得。

其實某方面來說,本片是個當代美國人的寫照:一群在控制慾的社會裡,面對失控的事實而迷惘的美國人。對他們來說,失控不是他們想要的,但往往是他們認識自己時的必需要素。對伊拉克的態度是如此,對自己是否一如傳統強勢的質疑也是如此。這也是閱讀本片時,你可以感受到的低調訊息。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10-09

生命的孤獨與分享:Into The Wild by S. Penn


Christopher McCandless:
(written into book)
Happiness only real when shared.

1990年,一位大學畢業生Christopher McCandless,在和爸媽吃完慶祝宴的那個晚上,將他的哈佛學業基金全捐給了慈善機構、將自己的破車開向洪水後,便帶著簡單的行李以及"Supertramp"的名字,將目標放在阿拉斯加,獨自一人走向了荒野之路。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而真實的結局則是這位Supertramp於1992年於育空地區,因誤食毒草癱瘓,死在一台廢棄巴士裡,屍體過了月餘才被獵人發現。

對我來說,故事最迷人的不是Supertramp如何體會「真正的快樂來自於分享」。而是這些快樂如何分享/觸動著這段旅程中和Supertramp旅程裡接觸的人們。透過導演與主角家屬一起合作這部電影的完成,我認為McCandless的家人們也終於分享到了來自Christopher的生命能量(導演花了十年時間才獲得McCandless Family的同意拍攝)。


Sean Penn作為一個導演,透過這部片自將他以人為本的關懷態度作了最完整的呈現,在上一部長片作品【誓死追緝令(The Pledge, 2001)】裡,他以警匪片的包裝嘆息著人性的執迷與宿命的弄人;在好幾年之後的這部【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 2007)】中,他雖然一樣以令人悵然的結局為一段憤世青年的自我追尋旅程劃下句點,但同時也向我們傳達了:這段旅程裡,Supertramp所散發的生命能量,是如何在其他人的生命裡發酵。

全片大部分的旁白來自主角本身都沒寄出的信,以及他心愛的妹妹思念哥哥的自陳內容。這持續交代著主角其實並不認同的父母,其實一直都在乎著他們心愛的兒子,只是無法讓自己的家人分享到這份愛。而主角在絕對的孤獨裡也了解到這一點,不過了解的代價似乎太大了點,也太遲了些。

儘管太遲,但是他這段尋找自我最後卻是找到生命盡頭的旅程並非全是遺憾。在Supertramp走向冰原荒野的路上,他留下的不止是吊著書袋侃侃而談的人生大道理,而是一道道持續的暖暖暗流,這股暖流出現在導演在片尾位這些生命角色的並置回顧裡。這是主角貫穿整個故事之外,最令人感覺到「人」的存在的地方。共有共生的社會故人令人憤怒,但是憤怒帶動的孤獨卻也讓人體會分享的力量與必要。

我一直並不覺得Supertramp/Christopher是個值得我同情的角色(相較起來,我更喜歡其他角色和主角交流之下展現出的那股更懂得體會自己生命的感覺);我也總覺得以Emile Hirsch這個混合了叛逆又自以為風格的年輕演員來這部片獨撐大局實在有點太看的起他了(有人說他的眼神很像Leonardo DiCaprio,但我總覺得他的表情其實更像Jack Black),但最近每次回想起這部電影,卻越來越覺得這其實是個很不錯的選擇,因為有了他,我們看到的Supertramp其實是一個更能讓人珍惜人生的對照角色,因為他的自信,也因為他的不假思索,而Hirsch用力用心的表演,也讓人更能感受到這一點。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06-07

對他們來說,那一年,不完美的青春和打假球一樣:都過去了,也都是真的:九降風 by T.S.Y. Lin




林博助:
門鎖起來了是不是就不要去開了啊?

鄭希彥:
那就不要開啊!


這裡我將不去試著向你說明【九降風(Winds of September,2008)】是怎樣的一個屬於九個年輕學生在1997年的故事。基本上,去再詮釋這樣一個屬於那個世代那個年紀的人際情誼脈絡,還不如直接告訴你:請你回想你那段「十五以上、十八未滿」的歲月裡,最複雜的人際記憶,就大約可以了解這段107分鐘的青春是怎麼一回事,換句話說,在這裡和你說什麼三角情愫、扶持、背叛、男性/同性情誼、自我摸索...等等的關鍵字讓你去了解這部電影,都可能會像這部電影的某幾段配樂一樣多餘。(像是在帶過那些男生死黨愉快瞎混生活的那段,放著電吉他版本的《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是幾個讓我high的有點沒必要的部份之一。)

很難得,作為一個本地電影而言,這是一部真的令我很滿意的電影。從這部片其實還是很典型國片式的行銷階段、讓我注意到這部片的內容開始(請注意,我並不覺得這裡有什麼高明到可以作研究訪談的行銷經驗,不過在安排這部電影在畢業季上院線,倒還真是個不錯的主意),我就開始感覺到這部片和近幾年台灣新銳導演電影不同的地方。就台灣本地電影其實還是十分依賴口碑行銷(而非大堆頭宣傳攻勢)的運作生態而言,這是一部十分有市場潛力的作品,因為這部電影或許真的展示了一個目前最能發揮台灣電影文化製作優勢的可能性。

我真的覺得在以「中學學生」這樣一個在東亞地區總是飽受禁抑,卻又是陽光值破表的族群為主題的台灣式YA電影,是當代台灣能夠掌握得很棒的一個電影類型,相對於一些近年基於商業性嘗試而產製出的一些帶有類型概念的影片,這類擁有大量共同記憶與特出社會文化印記的電影,無疑地對當地創作者有個更多的題材熟稔度以及創意發揮根基,事實上這樣的作品在國片市場也是行之有年了(「藍色大門殺人計畫」?甚至是「路小雨的祕密」?)。

這些電影或多或少都處理著已經逝去,或是正在進行的青春,屬於人類性格養成接近完成但又還有高度可塑性、很依賴同儕來定義自己的階段。這樣的記憶大家都有,有的快樂多一點、有的總是忘不了的遺憾、有的只有熱血單純、有的滿是心機怨念,不過和真正的大人世界比起來,不管是多複雜的青春,總是多了一點既純且真的「包袱豁免權」。對於觀眾而言,不管是同齡觀眾還是成人族群,都有著引起高度共鳴的觀看優勢。所以,若能真的好好處理這類型影片的發展,以後要讓台灣電影文化內容有新的獨特商業競爭優勢(大師們你們這方面的壓力也會少一點...)將不是一件難事。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創作者們對於青春歲月命題處理的概念我想不會是問題,但是比較需要琢磨的會是和觀眾交流最相關的說故事能力的部份,這一點是【九降風】最令人雀躍的地方。

林書宇在【九降風】這個人首部劇情長片裡,展現了他極其細膩又極具格局的調度力道。

我不知目前台灣還有誰可以將一個有這麼多主要角色的故事處理的這麼立體而有渲染力,可是我真的認為林書宇目前的成果為這個島上的filmmakers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至少我認為他做到了李安提到的三幕戲通俗原則。在極有血肉的劇本裡,導演將一些可能算是超齡(注)的商業影劇新人帶的恰到好處。

除了不凡的選角眼光,導演同時又能夠細緻又有效地處理屬於那個時期的一些世代印記以及態度,影片裡台灣棒球的情境再現與和故事主線的相互對照應該是最明顯、也是最成功的例子。(不過這個屬於1997年新竹的電影裡,一堆高中男生幾乎都有Polo Jeans Company的衣服可以穿,這對小時候只能穿hangten的我來說,倒是有點小小的刺眼)

看著故事裡一個個命題的象徵反覆呼應地被帶出,一個個地用極有感覺的方式,和觀眾一起分享那股屬於青春記憶裡的回甘與不堪,你真的可以很高興本年度可以看到這樣的台灣電影,或許還可以對未來的本地創作者更多一點點期待。

(注)這些年紀可能已是大學生的演員們演出這些角色或許超齡,但是口條絕對不超齡喔!不過,粘膩或浮動的腔調對這部片來說,這樣的表現卻是寫實得十分漂亮。不過再換個角度想,台灣演員要是一直都是這樣子說話,在其他類型影片的表現,將會十分十分的可惜。桂綸鎂,聽到沒?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05-01

壓抑、曖昧、挑釁、失控...這都不只是愛的感覺,而是愛的能力:Dan in Real life by P. Hedges

人都有愛的機會,家應該是一個人最早體認到愛的地方。也因此,屬於Dan Burns這個鰥夫找到第二春的故事,發生在自己家人身上,不只是多了一些突梯的趣味,更多了一點家庭人際關係咀嚼下的回甘。

專欄作家Dan在妻子病逝後的四年裡,一直是他三個女兒最盡職的爸爸:一個細心照料生活起居的Good Father、一個有軟性控制狂傾向的Bad Dad。生活單純的他,每天除了固定寫著越來越受歡迎的生活專欄,就是一直在讓自己的女兒越來越討厭他,他拒絕實現大女兒練習開車的小小願望、否定二女兒熱戀甜膩的直覺情感,也質疑著小女兒剛剛萌芽的自我意識,他不覺得這些「小朋友」可以自己決定什麼事情,因為喪妻之後一直壓抑著的他,覺得不做什麼大改變或許才是最好的決定。

不過,這次押著三個女兒回到他最想去的老家家庭聚會時,Dan和他的個人準則似乎碰到了最大的挑戰:他喜歡上了他弟剛剛帶回家裡的新女友Marie。由於對Marie的感覺(其實Marie似乎也很喜歡他)和對家人的愛在心裡起了很大的衝突,Dan在這次聚會裡表現得非常失常:胡言亂語,偷偷摸摸,一點都不像以前那個成熟穩重的Dan。

正當女兒和家人都開始為他擔心的時候,他們可能還沒意識到,這堂屬於Dan的心理復健課程才正要開始......。

就一部處理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喜劇電影來說,這部在美國票房反應算是低調的【老爸行不行(Dan In Real Life, 2007)】可能不是這麼好笑,但是卻是處理類似體裁電影應該呈現的實在感上,這部片確實提供了很好的範例。編劇兼導演Peter Hedges在角色關係的處理和詮釋上做了很到位也流暢的處理,從片頭Dan有些鬱鬱寡歡的起床開始,劇情安排的一些角色互動和對話安排便很精采地呈現整個故事的基底與人物關係。整部片的角色雖然沒辦法都照顧的面面俱到(像是Dan的弟弟、Marie的男朋友Mitch只是一個容易激動喜歡搞笑的雄性角色,和演他的人上一部作品演出愛企鵝的角色一樣),不過你還是可以感覺到主角之間交手散發出的愉快氣息,這是作者成功做到的一點。

影片的賞心悅目除了來自編導之外,演員本身當然也是不能忽視的。Steve Carrel在這部片裡成功地運用他「憂鬱中包著悶騷、斯文裡低調嘴賤」的招牌演技將Dan這個角色和所面臨的心理壓力詮釋的乾淨清爽。看著他抿著嘴掩飾自己的失控,至少你會同意他在失去妻子後試圖硬「ㄍ一ㄥ」的壓抑,以及他面對感情一塌糊塗的處理方式,這也讓他開始試圖學會用同理心對待他最愛的女兒時,可以多了一些些的說服力。

或許有一點老套,劇中Dan攆走來私會二女兒的小男孩Marty時,Marty很文藝地烙下一句:
Love is not a feeling, Mr. Burns. It's an ability.

不管這是不是少年強說愁,對於Dan還是我們這些觀眾來說,這都是一個很不錯的轉折,至少這可以讓我們可以開始思考,我們對愛的人所認知、所實踐的,該是什麼樣的愛?



【p.s】
另外一個小小驚喜,是演Dan小女兒Lilly的Marlene Lawston,這是他在驚悚片【Flightplan(2005)】之後第二次電影演出,她的眼神中散發著單純同時有些蓄勢待發的早熟,戲份不算多,但是已經十分令人期待他以後的發展。在氣質出眾的Evan Rachel Wood公開她對Marilyn Manson的喜好之後,這個小女孩可能是我未來對純真重拾希望的重要人物(我會不會說的太嚴重也太自爽了點?)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8-03-15

憤世嫉俗的貪婪史詩:There Will Be Blood by P.T. Anderson


Plainview:
(to Eli)
Drainage! Drainage, Eli, you boy. Drained dry. I'm so sorry.
Here, if you have a milkshake, and I have a milkshake, and I have a straw.
There it is, that's a straw, you see? You watching?
And my straw reaches acroooooooss the room,
and starts to drink your milkshake...
I... drink... your... milkshake!


作為一個實際上可能對當代美國電影十分著迷的人(但實際上看的片數還不夠讓我知道答案),我可能會很私心地把Paul Thomas Anderson當作我心目中的天才。在距離他上一部令我傾倒的【Punch-Drunk Love(2002)】四年之後,他完成了這部在許多方面突破他自己慣例的【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 2007)】,其成績也讓我甘願地抱著這部作品期待他的下一個四年(要是他的經典必須都要花這麼多的時間的話)。

這是P.T.Anderson的第一部非原著劇本作品,這裡面你也幾乎看不到他之前愛用的重要演員、他早早就建立成熟的多線敘事手法,還有行雲流水的攝影機運動,但是這樣的轉變,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承先啟後的新式(類)傳記片格局、一種可能在將來定義作者是否為大師時一定會被提起的獨特視/聽覺體驗、還有今年在暴頭氣槍殺手之外,最讓觀眾印象深刻的角色:Daniel Plainview

整個影片其實就是屬於Plainview的石油史詩,故事或許可以很簡單的以一句「Plainview的反社會實踐和整個偽善社會的對抗歷程」來帶過,但是導演和感染力極強的入戲王Daniel Day Lewis一起將這段歷程用極具張力且十分立體的方式建構起來。片中沒有清楚提到,但我們也無須知道憤世嫉俗的Plainview為什麼會這麼憎恨社會與人性,因為他在故事中面臨諸如權力、利益、欺騙、猜忌在各個社會關係、甚至基礎的家庭價值中不斷地向他挑戰,這讓我們自然可以理解:可以斷著腿走好幾里去拿銀礦換錢的Plainview,如何以貪婪、冷漠和謊言為武器,用他自己的方式去主動對抗他眼中那個自以為聰明、偽善但其實只是利慾薰心、永不滿足的人類社會。

這樣的對抗歷程對Plainview而言其實是辛苦又漫長的。一直到他終於有機會、有理由和他唯一可能付出過真心真感情的失聰義子翻臉決裂時,他將自己的冷血提升到了近乎純粹的階段,這時的他終於可以用一種極端狂妄的姿態,和這個病態社會的終極代表:半生和他糾纏不清的神父Eli Sunday攤牌、挑釁、宣戰...最後,他用一顆沾滿鮮血的保齡球瓶宣示他的勝利,以及任務的完成。不過,整部片最後一句台詞"I'm Finished",代表的或許不只是Plainview憤世基因的戰勝後的喘息咆哮,似乎也帶有一絲戰勝方失去對手的悵然。這樣的故事收尾,或許在不經交代就進片尾音樂的安排下,有些反高潮的感覺,但當時在劇院看著演職員表呆坐許久的我,想著剛剛經歷的兩個半小時,心中還是不禁將這部年度佳片往經典的位置推了好幾步。

在Plainview和社會的明爭暗鬥的過程裡,宗教似乎是他最不屑、最想閃躲,但也最難對付、最躲不掉的對手,劇情安排Eli Sunday這個類似神棍的角色做代表,他不是Plainview的商場競爭對手,但是卻一直影響著Plainview的石油企業,他的行為與態度在 Plainview的眼裡,正是這個爛人社會裡偽善的極致,一種看似虔誠實則令人不齒的操弄手法,但是不屑歸不屑,Eli利用上帝產生的力道之強,連硬頸無神論的Plainview都得擺低姿態才能伺機反擊,這樣的劇情,十分戲劇化的詮釋了類似馬克思唯物論中對於宗教從上層結構影響社會意識的批判,這樣的左派觀點透過P.T. Anderson的改編劇本以及執導手法,產生的感染力道其實十分強烈。

作為VCR世代的影迷同時又是當代的電影作者,P.T. Anderson早熟且持續成長的創作力,結合他的電影教育背景(其實也不用說的這麼正式,不過就是他的電影老師大多是經典電影錄影帶而非電影學者而已),呈現出的作品總有些像經典致敬的地方,不管是他之前作品中對於M. ScorseseR. Altman的作者經典技巧反芻,還是這部片裡十分強烈的【碧血金沙(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 1948)】質感再現,P.T. Anderson綜合自己的體會展現出來的個人風格,其實要是那些經典名片錄影帶有腦子會思考的話,應該也會對自己有這樣的好學生感到十分滿意。



P.S.
1.說到【碧血金沙】這部片,也是十分值得推薦的,這部也是探討人性現實以及利慾薰心的探險片,除了滾滾黃沙和頗樂觀的雄性氣慨之外,也是一部演員表現很精采的電影,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這麼愛計較的Humphrey Bogart

2.這是瞎扯蛋,【There will be blood】這部片就算不是這幾年來最棒的美國電影,至少它是這幾年來最誠實、最名而符實的的美國電影,不信你看片尾就知道了。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11-23

小小的哀傷,小小的童年,小小的世界:Cría cuervos by C. Saura



Ana:
(to her grandmother, with A bottle of BAKING SODA in her hand)

Here it is...A Horrible poison,
Just a spoonful of this powder can kill an elephant,
It's Deadly poison.
Don't you want it? Just a moment ago you said you did!

Why not?


這個夏天對Ana來說,算是她整個悲傷童年的縮影,她的悲傷不是來自於她討厭的軍人爸爸和情婦交歡時猝死在她面前,而是因為她抑鬱而終的心愛媽媽早一步離開人世,不能再陪著Ana了。

沒有了媽媽,Ana有的只是相依為命的姊妹、挑剔嚴厲的姨媽、愛說閒話的管家、不發一語的老祖母,還有暗示著虛假背叛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沒有媽媽的陪伴,Ana並不想去了解,就算了解了也只是知道這個世界都是不忠實的人,她只希望她的媽媽可以偶而回來看看她,然後不喜歡的人可以如她所願地離開他的世界,就像她在爸爸死的那天在她爸的牛奶裡下毒一樣簡單有效。今天,囂張的姨媽當著她勾搭的男人面前給了Ana一巴掌,又氣又孤單的她,也想著今天也該給姨媽一杯牛奶了...。

西班牙名導演Carlos Saura於1976年創作的【飼養烏鴉】,是一部令人哀傷的可愛作品,對我來說,這部影片提供觀眾的,除了真實與想像間交錯的美妙敘事、當代西班牙佛朗哥政權批判的角色隱喻以及對成人世界的冷眼看待之外,作者還透過了小主人翁Ana的角度,讓我們看著這些元素如何在兒童心理自成一格的單純世界存在、拉扯著。

對一個小女孩來說,她的世界或許單純,但絕不意味著這就能讓Ana接近快樂一點,其實這份孩童才有的純真,只能讓人對哀傷的定義模糊一點,處理的溫和一些,就像眨個眼就可以讓媽媽從天堂回來看你,轉個頭就可以看見媽媽在彈琴一樣。然而現實的是,現在只有活著的姨媽可以講故事給她聽,記憶中的媽媽彈完琴還是要面對丈夫理直氣壯的不忠...人生殘酷的議題還是存在,只是伴隨著更多孩童才有的想像,像是一罐糖分過多的感冒糖漿,不難喝,但還是不太好下嚥。所以當影片看著Ana用一種無所謂又疏離的態度看待人生的結尾:死亡時,我們也看著Ana其實是用自己的方式,處理著外界加諸而來的憂傷。

Ana雖然無法真正了解到死亡對人生的意義,但死亡帶走她爸爸這件事情,倒是讓她發現,儘管死亡將媽媽帶離了Ana的世界不是她想要的,但她「或許」也可以決定要讓誰加入或退出自己的世界(事實上她一點掌控的能力都沒有,因為片中的毒藥不過是罐過期的發粉),對她來說,這只是一個他保護自己世界的過程。也因此,對Ana來說,她幾次下毒的動機,和她在姊妹玩抓鬼遊戲,姊妹都「死了」,她只要自己唸唸咒語就可以把他們「叫活」,其實意義上是差不多的,儘管這在我們大人眼裡,真的「差很多」(看看片子裡面啞巴祖母被她孫女「招待」毒藥時的不知所措就可以知道了)。這樣的差異,透過導演的鋪陳,我們除了感到一絲荒謬,其實也會對Ana的單純天真的哀傷,有了一些些同感,這不是片子裡面的大人們可以感受的到的。

片子的結尾,夏天結束了,在自己的小世界過了一個夏天的Ana和她的姊妹也必須回到學校唸書,看著她們加入了上學的人潮,故事宣示著他們進入另一個新的世界,Ana要繼續成長下去,而陪伴著我們一小時五十分的,屬於這個夏天,這個Ana的小小悲傷世界,或許就留在我們和Ana的記憶裡,對長大以後的Ana來說,她可能很難回的去,也很難理解自己當時「支配世界」的想法了,不過要是某天我們打開影片裡那張Ana愛聽的【Porque te vas】小唱盤,或許可以將那股屬於單純童年的小小哀傷,再喚回來複習一下。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9-28

色|戒 / Lust, caution


王佳芝:
快...走!

要如何擺平最難防的色誘特務?
漸入佳境的性技巧和六克拉鴿子蛋只是基本的,
重點是你要有一個和你一樣,
對人生、對明天茫然無望的失根對手。

片尾刑場王與鄺的對望,是一種虧欠與佔有的攤牌,
易在王床邊的悵然也是,只是他再沒有攤牌的對象了。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6-30

愛與離開:The Fountain by D. Aronofsky

Lzzi:
It's all done except the last chapter. I want you to help me. Finish it...
不管是哪個時代的靈魂,相信都會遇到這個問題:對我很重要的人,要離開了怎麼辦?或者換句話說,我的愛人將離開自己-甚至離開人世-我該怎麼辦?「愛人」兩個字其實侷限了、戲劇化了這個問題,這兩個字總讓世間來來去去的各個靈魂模糊了問題的焦點其實在另外兩個字:離開。潛力無窮的紐約導演Darren Aronofsky創作的這部 The Fountain (2006) (中文片名【真愛永恆】,其實用在金飾鑽石廣告會更適合)算是點出了人心面對情感時那種誠摯的愚昧,以及體會離開時那種世故的無知;誠摯來自情真意切,讓人性成為歷時彌堅的堅毅價值,但是世故卻反映出了亙古如常無知愚昧的人性思維,並不會讓所謂的真愛更真,生命更永恆。

片子本身是由三個故事串聯起來的:一是十九世紀初一位西班牙武者為了拯救因政爭危在旦夕的女王出兵馬雅部落,以求傳說中生命之泉的故事;二是現代一位醫生執迷於研發神藥以拯救病危妻子的故事;三是在下一個世紀裡,一位男子帶著化為樹形的「已死」愛人穿越宇宙,尋找傳說中「重生星雲」的故事。對於這部片,個人不覺得這些故事值得在這裡陳述,值得放在心中咀嚼的是這個故事想要呈現的「狀態」。

觀看這部片子之前,我總想到以前一部台灣導演的作品「最好的時光」,都是一種透過歷時呈現的動機,一種試圖闡述創作命題的過程,事實上也算是如此。只是Aronofsky的作法算是十分華麗奔放、同時卻又十分有意識地扣連著自己設想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全片各個故事之間的隨意跳接、穿插當中一直被問到:生命是珍貴的,所以我們往往無法接受生命的離開,特別是我們深愛著這個生命的時候,但是我們除了對於離開的厭惡,從而衍生出的對抗力量之外,我們對於這個(即將/已)離開的生命其意義還有什麼?在我們其實已沉迷於這樣的對抗力量時,到頭來誰(的生命)才是最被在乎的?是離開的那艘船,還是不得不送別、還暗暗帶著咒罵的自己?經歷了近三百年的變化,我們耗盡全力尋找的生命之泉,其實並不是我們要的,儘管它確實帶來了生命的延續,只因他不符合我們想要對抗的那個「離開」,我們只好自己把結局定義為一種「遺憾」...。

故事的高潮來自於另一個問題的反撲:為什麼我們要面對離開?宇宙之間有的只是物體之間位置的轉變和形體的變化而已,離開只是一種人定義出來的相對判斷,這樣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去面對,而忽視了另一個可能更重要的,叫做「愛」的東西,儘管它也是人定義出來的東西,但是它著實比「在一起」、「離開」這類定義有個更多的意義,一種對生命了解的意義,一種定義我們存在的意義,這不是「離開」所能讓我們了解的,甚至我們也是因為對愛的片面了解,才體會到離開的感覺,所以,我們憎惡愛的離開,其實只是不喜歡自己的愛受到挫敗,和我愛的人其實沒有關係,儘管對方可能也正為了離開傷心欲絕。

基本上這不是一部很整齊的電影,不過要是它拍「整齊」了,應該會變成一部靈骨塔的推銷影片吧。短短的片長,算是即興的切換節奏讓這部片絕對需要你的全神貫注,我看的時候竟然帶著啤酒與爆米花,實在是很蠢。很希望大家有機會看一看這部片所要呈現的「狀態」,以及想要我們去理解的態度,這不是某個高姿態大師在手法與故事上的「風味」可以比的上的。

The Fountain給我們的,或許是一個更了解自己之外的愛的機會。如何才可能碰觸到真正的愛?有著貪瞋痴怨的人類總得帶著遺憾離開,也可能因為對愛的領悟讓自己成為自己的「生命之泉」,使生命有某種因為愛延續下去的可能;或許我們終究無法逃出人性定義的牢籠,但是若能像女主角Lzzi一般,甘心情願地讓我愛的人定義我們的愛,我們的離開,儘管定義得偏離執迷而無所怨尤,這或許可以讓我們距離愛和宇宙的了解,更近一點,更真一點。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5-30

Y tu mamá también / And Your Mother Too

Luisa:

You have to make the clitoris your best friend.
Tenoch:
What kind of friend is always hiding?

青春與老成的分別,或許不在於知道的多或少,
其差別也許是在於在乎的方面各是什麼。

青春無敵,
所以我們在乎熱情、在乎現在、在乎愛。

當青春慢慢走向老成,
我們開始在乎,
我們是不是還記得什麼是熱情、
除了未來和過去之外,什麼是現在、什麼是愛。

似乎我們越知道這些東西,就表示這些東西都還在,
一如青春也還在一樣。

是嗎?

在結局裡,對Tenoch 和 Julio而言,他們的青春還在,
但是更靠近了老成一點。
因為逝去的女神Luisa,
已然遁入他們還來不及接受事實的記憶和靈魂之中...。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5-23

Dnevnoy dozor / Day Watch

Narrator:
Why does the wind blow? To cover our tracks, so no one knows we're still alive.




片頭的這句話就提醒了我們,
所謂的「人死留名、虎死留皮」,
在命運的睥睨之下不過是笑話一句。

人的野心創造了歷史,製造了主導命運的假象,
其實只是導致了一連串的慾望主導著這個世界的毀滅。

這慾望可大可小,不分善惡,
就像安東的妒恨和薩武龍的包藏禍心,
但是結果一定不會是雲淡風輕(儘管影片的結局看似如此)。

那隻可以倒轉命運的粉筆,
可以讓野心家呼風喚雨,
也可以讓天地崩裂一筆帶過。
為什麼?

或許可以想想那句六祖慧能法寶壇經的話:
風未動、旗未動,是人的心在動。
只是,人心妄動,卻難為了這個世界...。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5-21

Anywhere But Here


Police:

You leave her when you're ready not to come back.


安是個早熟卻有成長焦慮的女孩,
一直想離開讓她心煩的媽媽。
這是她一度想意氣用事一走了之的時候,
一個交通警察攔下她時對她說的話。
這句話其實不算有什麼啟發,
只是它提醒了我:
我還有什麼,我現在能做什麼?

謝謝Natalie Portman和那位警察,
謝謝妳在這個melodrama之外還給了我一點靈光...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7-05-17

Guido:

My Dears... Happiness consists of being able to tell the truth without hurting anyone.



這是一部有關於夢的影片,
不只是費里尼的夢,
也是我的,
那個黃昏午後的人們手牽手的夢,
儘管生活/生命有結局,夢卻沒有。我只能這麼描述這部片,
再多一點都是一種無謂,

就像你花了一生時間只為了去回想起某個夢一樣。





【全文閱讀/Read More...】

2005-05-29

撥開傷口也能好整以暇,這才是我們:Before Sunset by R. Linklater

Celine:
Memories are wonderful things,
if you don't have to deal with the past.




時隔九年,導演 Richard Linklater將當年寫意之作《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1995)的故事做了延續,拍出了這部《愛在夕陽巴黎時(Before Sunset)》(2004)】,故事的進行依然像Linklater常拍的「廢人」風格(這是一位何姓影評人說的,出自於Linklater 1991年的導演作品《slacker》,也是一部主角們其實什麼都沒作的電影,就是一直地講話講話…),不過不管廢不廢,話是不是像連珠炮一樣(其實的確是,不過也不是重點了)這部片在短短地時間裡,其實交代的不單純是給觀眾一個九年來一切故事的結局,而是給了一個更尖銳的可能:一個將世界被謊言給填塞的可能。

故事在主角Jasse到了法國宣傳他的暢銷小說開始,這部他用來追憶九年前那段邂逅的暢銷小說,讓他和女主角Celine再次相遇。相遇的開始,驚喜伴隨著久違的情愫,在兩人如同前集一樣邊走邊說的節奏裡暈散開來。兩個人談天說地,像以前一樣談理想,還有已經算老了的兩人怎麼實現著理想…聽起來那兩個在維也納邂逅、本該幸福的兩人回來了。不過在這之後,你能聽到的只是他們一直用各種方式運用謊言逃避過去、享受著謊言中片面的回憶以及不完全快樂的過去。Jasse用的從容自如,Celine也接招的輕鬆愉快。

一切的對話依然寫意,但是他們常常露出悲傷的破綻,然後在用另一套謊言嘻笑地帶過,兩個人想要回憶美好的回憶,同時若無其事卻又倉皇地收起中間可能滴出的眼淚,還得把心裡的創傷當笑話好好笑一次。我們看到的不是強加浪漫的避重就輕,而是不得不雲淡風輕的開朗緬懷,看著Celine在Jesse看著車窗外講著自己老婆和兒子的閒事,想伸手觸碰Jesee的頭卻又收回,其實她的心痛是會滲出螢幕的。

如果這九年他們變了什麼,我想只能說他們應該很了解「長大真好」這句話是胡扯吧!

長大真的不是好事,所以我們一定不會碰到好事,像碰到已經滿臉風霜的男女主角和陪他們邊瞎逛邊分享欲蓋彌彰的心痛就是,不過也不一定全是壞事,至少你可以聽到Julie Delpy用歌聲安慰你。



【全文閱讀/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