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7

對他們來說,那一年,不完美的青春和打假球一樣:都過去了,也都是真的:九降風 by T.S.Y. Lin




林博助:
門鎖起來了是不是就不要去開了啊?

鄭希彥:
那就不要開啊!


這裡我將不去試著向你說明【九降風(Winds of September,2008)】是怎樣的一個屬於九個年輕學生在1997年的故事。基本上,去再詮釋這樣一個屬於那個世代那個年紀的人際情誼脈絡,還不如直接告訴你:請你回想你那段「十五以上、十八未滿」的歲月裡,最複雜的人際記憶,就大約可以了解這段107分鐘的青春是怎麼一回事,換句話說,在這裡和你說什麼三角情愫、扶持、背叛、男性/同性情誼、自我摸索...等等的關鍵字讓你去了解這部電影,都可能會像這部電影的某幾段配樂一樣多餘。(像是在帶過那些男生死黨愉快瞎混生活的那段,放著電吉他版本的《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是幾個讓我high的有點沒必要的部份之一。)

很難得,作為一個本地電影而言,這是一部真的令我很滿意的電影。從這部片其實還是很典型國片式的行銷階段、讓我注意到這部片的內容開始(請注意,我並不覺得這裡有什麼高明到可以作研究訪談的行銷經驗,不過在安排這部電影在畢業季上院線,倒還真是個不錯的主意),我就開始感覺到這部片和近幾年台灣新銳導演電影不同的地方。就台灣本地電影其實還是十分依賴口碑行銷(而非大堆頭宣傳攻勢)的運作生態而言,這是一部十分有市場潛力的作品,因為這部電影或許真的展示了一個目前最能發揮台灣電影文化製作優勢的可能性。

我真的覺得在以「中學學生」這樣一個在東亞地區總是飽受禁抑,卻又是陽光值破表的族群為主題的台灣式YA電影,是當代台灣能夠掌握得很棒的一個電影類型,相對於一些近年基於商業性嘗試而產製出的一些帶有類型概念的影片,這類擁有大量共同記憶與特出社會文化印記的電影,無疑地對當地創作者有個更多的題材熟稔度以及創意發揮根基,事實上這樣的作品在國片市場也是行之有年了(「藍色大門殺人計畫」?甚至是「路小雨的祕密」?)。

這些電影或多或少都處理著已經逝去,或是正在進行的青春,屬於人類性格養成接近完成但又還有高度可塑性、很依賴同儕來定義自己的階段。這樣的記憶大家都有,有的快樂多一點、有的總是忘不了的遺憾、有的只有熱血單純、有的滿是心機怨念,不過和真正的大人世界比起來,不管是多複雜的青春,總是多了一點既純且真的「包袱豁免權」。對於觀眾而言,不管是同齡觀眾還是成人族群,都有著引起高度共鳴的觀看優勢。所以,若能真的好好處理這類型影片的發展,以後要讓台灣電影文化內容有新的獨特商業競爭優勢(大師們你們這方面的壓力也會少一點...)將不是一件難事。就目前的狀況而言,創作者們對於青春歲月命題處理的概念我想不會是問題,但是比較需要琢磨的會是和觀眾交流最相關的說故事能力的部份,這一點是【九降風】最令人雀躍的地方。

林書宇在【九降風】這個人首部劇情長片裡,展現了他極其細膩又極具格局的調度力道。

我不知目前台灣還有誰可以將一個有這麼多主要角色的故事處理的這麼立體而有渲染力,可是我真的認為林書宇目前的成果為這個島上的filmmakers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至少我認為他做到了李安提到的三幕戲通俗原則。在極有血肉的劇本裡,導演將一些可能算是超齡(注)的商業影劇新人帶的恰到好處。

除了不凡的選角眼光,導演同時又能夠細緻又有效地處理屬於那個時期的一些世代印記以及態度,影片裡台灣棒球的情境再現與和故事主線的相互對照應該是最明顯、也是最成功的例子。(不過這個屬於1997年新竹的電影裡,一堆高中男生幾乎都有Polo Jeans Company的衣服可以穿,這對小時候只能穿hangten的我來說,倒是有點小小的刺眼)

看著故事裡一個個命題的象徵反覆呼應地被帶出,一個個地用極有感覺的方式,和觀眾一起分享那股屬於青春記憶裡的回甘與不堪,你真的可以很高興本年度可以看到這樣的台灣電影,或許還可以對未來的本地創作者更多一點點期待。

(注)這些年紀可能已是大學生的演員們演出這些角色或許超齡,但是口條絕對不超齡喔!不過,粘膩或浮動的腔調對這部片來說,這樣的表現卻是寫實得十分漂亮。不過再換個角度想,台灣演員要是一直都是這樣子說話,在其他類型影片的表現,將會十分十分的可惜。桂綸鎂,聽到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