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6

沒有色彩的寫實: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by Leon Dai Liren

記得學生時候上過電影概論的課,老師和我們討論過電影色彩的符碼意義,當時算是第一次思考到,在流動的影像中,抽去彩色色譜,其純粹帶來的平靜,確實為採取寫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帶來了更穩定的力量,也給觀眾更多體會的空間。

今天看了戴立忍最新的導演作品【不能沒有你 (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有誰可以告訴我這部台灣電影為什麼要用一個意思為"沒你我會死"的西班牙片名?),平穩的敘事策略讓該片足以成為近年台灣影片的一時之選;尤其在我們眼裡充斥了來自影音與新聞媒介的大量顏色的今天,該片一股試圖安安靜靜地敲打我們心靈的灰階影像力量,確實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電影取材自發生在2003年,一個在高雄打零工維生的父親,因為法律緣故面臨失去女兒的監護權,在四處碰壁之下帶著小女兒到台北試圖跳天橋、抗議社會不公的新聞事件。編導當時策劃這部電影的動機,一大部分是因為該案件反映的社會議題,以及媒體淺碟報導後的漠不關心。但是整部片似乎不想花太多篇幅去強調什麼制度害人、行政官僚以及媒體冷漠而趨利的現實問題,這些批評的力道不是沒有,但是都是以一種不動聲色、但也招招到肉的方式,去衝擊著故事的重點:主人翁「李武雄」與「妹仔」之間那種天性上相依,但制度上卻脆弱的父女關係。戴立忍導演以一種溫厚的態度,將故事重心放在這對父女面對生活困境下展現的某種對彼此的依賴與堅持,說明不管制度再扭曲、社會再虛假、冷漠,兩個主角來自血緣與共同生活的情感關係,是很難很難被解離與質疑的。

【不能沒有你】在許多製作上的特性,像是著眼在社會實際背景、平實的敘事以及非職業演員呈現的表演互動,都有許多寫實主義的影子(加上黑白片的基調,更讓人聯想到【單車失竊記(Ladri di biciclette, 1948)】甚至是費里尼的【大路(La strada, 1954)】...等這些義大利新寫實主義作品),不過這部片說故事的技巧是很有戲劇性企圖的,你可以和另一部強調不完整家庭父女情感的美國電影【他不笨,他是我爸爸(I Am Sam, 2001)】來作對照。

【不】片與【他】片的爸爸都是社會競爭力弱的男性,也都面臨了因為制度的揭露所帶來的家庭關係威脅,面臨著失去最愛的危機,這樣的對照在片子後半段是更加明顯的。但【不】片與【他】片本質上更明顯的差異在於,【不】花了更多篇幅和觀眾對話社會上不太正常的態度問題(像是官僚制度的偏見和官話的浮誇,以及陌生人面對媒體再現悲劇的事不關己與訕笑等等),這都和比較想灑多一點狗血的【他】片有蠻大的差別。

但不管是【不】片和【他】片,在後四分之一的地方似乎都有類似的問題:處理父女重聚的部份,雖然走向都有著極大的感染力,但是節奏上卻和影片前半段有些搭不上,【他】片壞在結局主角配角之間有點混亂的曖昧關係;【不】片則是有些遺憾地顧此失彼。我在觀賞影片時,總私心地想知道更多關於妹仔在被帶離爸爸之後會怎麼想念爸爸,但是在片中這些片段卻付之闕如。雖然扮演爸爸、同時身兼編劇製片的陳文彬表演十分平實具說服力,但是飾演妹仔的趙祐萱小妹妹更是本片的一顆珍珠,在這裡將她漏掉了,實在有些可惜(還是這一切只暗示了,我有羅莉控的傾向?)

2 則留言:

ooo 提到...

你終於承認了~~ "帶有憤世記俗的羅莉控傾向"

Unknown 提到...

你好

我們是原子映象電影公司
關於您的文章"不能沒有你"邀請函資料
因為我們的作業疏失,
外文片名的部分有誤,請您更正:
NO PUEDO VIVIR SIN TI

以上 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