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掛之必要,必要之牽掛:Efter brylluppet / After the Wedding by S. Bier
在故事裡面,婚禮常常有很深的涵義:可能是高潮、是結局,也可能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對Jacob來說,他這次回丹麥參加的這次婚禮,意義絕對是最後一種。
老不情願的Jacob得從他經營好幾年的印度幼童之家回到家鄉來參加有錢人Jørgen的婚禮,這絕非是他想要的。他不喜歡有錢人,他們只會藉金援慈善沽名釣譽,只會搞大排場搞女兒的婚禮,還喜歡玩弄別人,像這次Jørgen就非要他這個負責人親自來一趟才要給錢。丹麥對他來說不是老家,是一個沒有家人,沒有值得回憶的地方。整個宴會Jacob都很不耐煩,直到他遇見Jørgen的老婆,同時竟是他輕狂年少時的情人Helene,直到他聽到新人謝辭中,新娘Anna感謝他非親生的Jørgen爸爸時,直到...故事開始。
其實我總覺得,這部【After the wedding】是一部心機頗重的電影,至少前半段是如此。不只是因為故事裡的重要轉折在某方面是瞞著觀眾進行的這種結構上的心機,而是角色的性格本身,最主要是由於劇中兩個主要男性角色在一開始都有著某種意圖。也由於這種對人性預設的意圖,我們才在令人想要落淚的後半段中,漸漸體會到說故事的人想要在生命與情感的意義上,給觀眾一個更正面詮釋的機會。至少透過這個機會,我們可以了解到:人生有牽掛的必要,但重點往往落在體會/抉擇什麼才是必要的牽掛。
就一個從倫理與親情為角度切入的故事來說,這部片十分引人入勝,片中Jacob與Jørgen兩位男性,分別在影片的前後擔任著最令人心有所感的角色,他們的想法與成就或許大相逕庭,但是都讓我們為他們的牽掛所動容。
在Jacob「歪打正著」地知道他參加他沒見過(甚至不知道)的女兒婚禮之後,丹麥這個他曾不屑一顧的故鄉突然有了新的意義:他在這裡有親人,有一個他曾愛過、如今形同陌路的女人...。幾天前他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這裡,是因為他總是心中牽掛著的那些印度小朋友(他還趕著回去慶祝其中一個小朋友的生日),但是現在因為新的牽掛,他開始不知所措,同時還必須面對他花了很久才不再牽掛的過去。
至於讓Jacob覺得心機叵測的Jørgen,其實我也不知道他請Jacob來是不是故意的,但是就算是故意的又如何?在我們知道他這麼愛他的家人,愛他的Helen,愛他的Anna之後,他的種種「要求」、「計畫」與「交代」,都是為了他愛的人的「用心計較」,而且這些其實都跟不上他無比巨大的愛,以及他欲走還留的牽掛。或許正因為Jørgen的存在(與遠去),Jacob才有機會更了解自己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劇中其他角色如幸福美滿的Helene和天真的Anna也是如此。
透過每個人的牽掛與抉擇,委曲求全不一定只是片面的心不甘情不願,無知的徬徨焦躁也不一定不會讓你有更多的領悟與勇於面對。而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數十年,我們若無法以一種牽掛的同理心更了解「人」的意義,我們將無力面對、處理自己與其他相關的人的人生。同時,透過牽掛的產生與這樣的處理抉擇,或許我們才能感受到這些角色之於人生更立體的存在,也可以讓故事更兜近我們心房一點,不是嗎?
也是逗馬大將的Susanne Bier在2006年完成的這部電影,不管是比例頗大的手持攝影還是「跳」感頗重的剪輯節奏,也有著和逗馬系列影片一樣「活跳跳」的氣質。不過在本片,我必須說:跳的好!導演將沉穩的步調與這樣活跳的氣息熟稔的結合在一起,在每個角色的細節動作的跳接之間,故事變的更有感染力,尤其在導演處理每個人的眼神時,或許會讓在劇院的你也在這些「凝視著凝視」的特寫中,不自主地拭著自己的眼框看有沒有不該掉下的淚水。
P.S. 劇中的Helene保養得真是好,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和Jørgen是老少配哩!相對之下,「本來」應該很漂亮的女兒Anna雖然也很棒,但是...還可以更好啦!
老不情願的Jacob得從他經營好幾年的印度幼童之家回到家鄉來參加有錢人Jørgen的婚禮,這絕非是他想要的。他不喜歡有錢人,他們只會藉金援慈善沽名釣譽,只會搞大排場搞女兒的婚禮,還喜歡玩弄別人,像這次Jørgen就非要他這個負責人親自來一趟才要給錢。丹麥對他來說不是老家,是一個沒有家人,沒有值得回憶的地方。整個宴會Jacob都很不耐煩,直到他遇見Jørgen的老婆,同時竟是他輕狂年少時的情人Helene,直到他聽到新人謝辭中,新娘Anna感謝他非親生的Jørgen爸爸時,直到...故事開始。
其實我總覺得,這部【After the wedding】是一部心機頗重的電影,至少前半段是如此。不只是因為故事裡的重要轉折在某方面是瞞著觀眾進行的這種結構上的心機,而是角色的性格本身,最主要是由於劇中兩個主要男性角色在一開始都有著某種意圖。也由於這種對人性預設的意圖,我們才在令人想要落淚的後半段中,漸漸體會到說故事的人想要在生命與情感的意義上,給觀眾一個更正面詮釋的機會。至少透過這個機會,我們可以了解到:人生有牽掛的必要,但重點往往落在體會/抉擇什麼才是必要的牽掛。
就一個從倫理與親情為角度切入的故事來說,這部片十分引人入勝,片中Jacob與Jørgen兩位男性,分別在影片的前後擔任著最令人心有所感的角色,他們的想法與成就或許大相逕庭,但是都讓我們為他們的牽掛所動容。
在Jacob「歪打正著」地知道他參加他沒見過(甚至不知道)的女兒婚禮之後,丹麥這個他曾不屑一顧的故鄉突然有了新的意義:他在這裡有親人,有一個他曾愛過、如今形同陌路的女人...。幾天前他心不甘情不願地來到這裡,是因為他總是心中牽掛著的那些印度小朋友(他還趕著回去慶祝其中一個小朋友的生日),但是現在因為新的牽掛,他開始不知所措,同時還必須面對他花了很久才不再牽掛的過去。
至於讓Jacob覺得心機叵測的Jørgen,其實我也不知道他請Jacob來是不是故意的,但是就算是故意的又如何?在我們知道他這麼愛他的家人,愛他的Helen,愛他的Anna之後,他的種種「要求」、「計畫」與「交代」,都是為了他愛的人的「用心計較」,而且這些其實都跟不上他無比巨大的愛,以及他欲走還留的牽掛。或許正因為Jørgen的存在(與遠去),Jacob才有機會更了解自己的人生是怎麼一回事,劇中其他角色如幸福美滿的Helene和天真的Anna也是如此。
透過每個人的牽掛與抉擇,委曲求全不一定只是片面的心不甘情不願,無知的徬徨焦躁也不一定不會讓你有更多的領悟與勇於面對。而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數十年,我們若無法以一種牽掛的同理心更了解「人」的意義,我們將無力面對、處理自己與其他相關的人的人生。同時,透過牽掛的產生與這樣的處理抉擇,或許我們才能感受到這些角色之於人生更立體的存在,也可以讓故事更兜近我們心房一點,不是嗎?
也是逗馬大將的Susanne Bier在2006年完成的這部電影,不管是比例頗大的手持攝影還是「跳」感頗重的剪輯節奏,也有著和逗馬系列影片一樣「活跳跳」的氣質。不過在本片,我必須說:跳的好!導演將沉穩的步調與這樣活跳的氣息熟稔的結合在一起,在每個角色的細節動作的跳接之間,故事變的更有感染力,尤其在導演處理每個人的眼神時,或許會讓在劇院的你也在這些「凝視著凝視」的特寫中,不自主地拭著自己的眼框看有沒有不該掉下的淚水。
P.S. 劇中的Helene保養得真是好,一開始我還以為他和Jørgen是老少配哩!相對之下,「本來」應該很漂亮的女兒Anna雖然也很棒,但是...還可以更好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