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2

觀眾被拒絕了,怎麼辦?

日前揭幕的威尼斯影展,台灣導演侯孝賢導演的最新參展作品「咖啡時光」是筆者十分期待的作品。該片雖然是「日籍」的外資電影,然而集合了台灣電影創意與技術人才以及日本硬底演員,並且是一部向擁有眾多影迷的日本名導小津安二郎致敬的一時之作,這部片或許會如導演在報導中所說,頗具「催眠效果」,不過能夠有緣一見侯孝賢導演許久未見的新作,已甚暢然。然而在聯合報十一日的報導中,侯導在記者會中「我拍片早就超越藝術或商業,我相信創作要從拒絕群眾開始」一席話,卻讓筆者十分迷惘。

侯導對台灣電影的意義十分重要,從當時新電影承先啟後的形式先鋒,到「悲情城市」帶來的作者風格與在地省思衝擊,侯孝賢不只是當代台灣電影的主要代表,更是未來足登大師殿堂的重量級電影人,也因此,許多有熱誠、有創意的電影創作新血,也常以侯導的藝術成就馬首是瞻。不過或許是形式的影響太過巨大,也可能藝術成就的標的太過明顯,許多台灣電影創作者,或許壓根兒沒想過要當「大師」,但也常常和大師有著同樣的理想:以自己的方式抒發自己的創作理念,以自己對藝術的了解實現自己對藝術的夢想。這讓我們這幾年來,看到了許多因其內涵深刻,深受國際肯定的高質素台灣電影,但是對照於同時慘澹且每下愈況的本地影片票房來看,台灣電影越來越不討觀眾的喜;觀眾也似乎總不是本地電影創作者想照顧的對象,兩個像是分開後漸行漸遠的情侶。從這點看來,侯導上述一席話,或許不是它一路走來的心得或是無悔的抉擇,而是他吾道一以貫之的原則吧!

然而筆者作為一個觀眾,還是希望台灣的電影不要拒絕了觀眾-不管是以低品質的娛樂體裁來嚇走我們,還是用難以高攀的艱澀電影語法困惑我們。的確,當代台灣觀眾和電影的關係常是相敬如冰,然而請製作電影的電影人多遷就我們一點又如何?畢竟您們既有技術、又有理念,而我們什麼都沒有,只有電影票錢,這是可以、而且是必須得互容互生的結構;也是當今台灣電影供需失調的原因之一,不是嗎?
或許回頭請侯導在堅持這樣的藝術理念時可以再想想,是否可以順便提醒其他想當台灣電影中堅的新血們一句:「 我相信創作要從拒絕群眾開始,但你們不一定要像我一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