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百萬富翁是一定要的,認識自己╱時代也是: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by J. Menzel
阿甘用一盒巧克力和路人分享他的歷險故事和比他智障的美國夢,溥儀用簍子裡面的小蛐蛐證明他曾經歷過愚昧卻無能的一生,今天我們來看看一個捷克小老頭Jan Díte用一個黑人國勳章和幾面鏡子對我們述說他是怎麼看他的故事的。
因為身為極有錢的資產階級而被共產黨關了十幾年的Jan Díte,出獄後被分到邊界修馬路,遇到了一對來找樂器用木材的老音樂家和年輕女孩,在和Jan Díte借住的期間,他們分享了Jan Díte的故事:身材矮小的他是個很有志氣的人,從小在鐵路邊賣香腸的他,夢想著有他自己的飯店,服務各式各樣的大人物,然後順便當個百萬富翁,娶個美嬌娘。不過有小聰明又會察言觀色討人歡心的他,其實真有這本事把夢想成真--儘管夢想沒有持續下去。
和老人與女孩一起聽故事的我們,看著他從小俱樂部的侍者,做到布拉格最高級餐廳的準領班,再做到德國「優秀人種牧場」的管理員;從追求妓女、征服侍女,到以「優良精液」榮譽娶得德國亞利安女老師...,故事裡,就因為「什麼都看到聽到,卻也什麼都沒看到沒聽到」的本事,其實Jan Díte看這世界的角度其實和他的身材是不成比例的,他看到了很多種人:不論是自以為關懷社會珍惜人生的白人資產階級、奉行純種理念到有點蠢的德國強權、反對德國人種歧視但其實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捷克民族主義,以及用你多有錢來決定你要關多久的新興共黨小兵...年輕Jan .Díte的人生,就像用一個啤酒杯折射出來的戰時歐洲:什麼都很清楚、什麼都有點扭曲,同時都是令人愉悅的,這來自他的個性,也是來自這個時代。
不過,故事裡的Jan Díte說是有著某種看事情的高度,但是也沒有高到哪裡去,因為他對世事的了解並沒有讓他了解自己的人生,反而多了一點訕笑後的迷惘。即使他越來越有錢,他也不覺得自己的成功代表了什麼--這不代表貪婪,也不代表迷失--這只是顯示著他一直都在作他覺得該做的事情,他其實沒有能耐了解(更遑論評斷)自己的這段人生,例如:他喜歡美麗的女人,但是他除了用鏡子展示各種「妝飾」她們的身體的招式,好討她們歡心之外,我們一直沒有確定他有沒有「愛」她們(或是他到底知不知道愛);對於德國與捷克之間的民族情結他其實也沒什麼概念,他選邊站(而且算是選錯邊了)的原因,好像只是因為他覺得應該尊重他愛人的意見(而且看起來發展還不錯),而他老婆為了救回一箱可以保值的郵票而命喪黃泉,他卻覺得他能做的只有把郵票收起來;靠著郵票致富拿錢當壁紙的他,面對共黨查帳還主動出示他是百萬(不,是千萬)富翁,認為他因為這資格抓去關是應該的...。
回顧這些事情,Jan Díte對自己沒有什麼評價,因為這些發展其實都符合他的人生目標,雖然最後家財散盡,他還是覺得可以做到這樣就夠了,連他獲得一個衣索比亞國王的徽章都覺得是超級賺到了(比他曾服侍過英國國王、常常佛光普照的大領班還屌)。這樣回頭來看,他的百萬富翁夢看似偉大,其實卻只是一個單純的「碰到好主子、好機會」的被動企圖而已。到這裡,我們算是了解了他的故事,也了解了他這個人:一個其實是胸無大志,卻很幸運的在這樣的時代碰到了這些事情的人。同時,相信我們也同樣的幸運,可以聽到他(也包括了原著和導演)用這樣的態度,分享他的故事。
人年輕時,有的是機會與慾望,但是到了老時,相信後者剩下比較多,而且往往存在的很無力(就像老Jan Díte看著那個頑皮女孩的豐滿堅挺的胸脯,也只能把腦中畫面切到十幾年前,而不是把她推倒...),但是幸運的是,他還有機會藉著故事的回顧認識自己、還有機會和開啟他夢想的那個老猶太商人一起喝杯啤酒。
(補充: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不知是不是和原著有關,年輕時的主角和一些橋段其實十分「卡通」,也有一點Charles Chaplin的風格,和電影從默片轉有聲時期喜劇所散發的突梯味道,只是這版的Chaplin比起來...爽多了。另外,同樣是取材自二戰時期,或許是故事出品國的背景特色,這部片沒有那種猶太人中心的哭餓,儘管它對這種族還是頗友善的。)
因為身為極有錢的資產階級而被共產黨關了十幾年的Jan Díte,出獄後被分到邊界修馬路,遇到了一對來找樂器用木材的老音樂家和年輕女孩,在和Jan Díte借住的期間,他們分享了Jan Díte的故事:身材矮小的他是個很有志氣的人,從小在鐵路邊賣香腸的他,夢想著有他自己的飯店,服務各式各樣的大人物,然後順便當個百萬富翁,娶個美嬌娘。不過有小聰明又會察言觀色討人歡心的他,其實真有這本事把夢想成真--儘管夢想沒有持續下去。
和老人與女孩一起聽故事的我們,看著他從小俱樂部的侍者,做到布拉格最高級餐廳的準領班,再做到德國「優秀人種牧場」的管理員;從追求妓女、征服侍女,到以「優良精液」榮譽娶得德國亞利安女老師...,故事裡,就因為「什麼都看到聽到,卻也什麼都沒看到沒聽到」的本事,其實Jan Díte看這世界的角度其實和他的身材是不成比例的,他看到了很多種人:不論是自以為關懷社會珍惜人生的白人資產階級、奉行純種理念到有點蠢的德國強權、反對德國人種歧視但其實也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捷克民族主義,以及用你多有錢來決定你要關多久的新興共黨小兵...年輕Jan .Díte的人生,就像用一個啤酒杯折射出來的戰時歐洲:什麼都很清楚、什麼都有點扭曲,同時都是令人愉悅的,這來自他的個性,也是來自這個時代。
不過,故事裡的Jan Díte說是有著某種看事情的高度,但是也沒有高到哪裡去,因為他對世事的了解並沒有讓他了解自己的人生,反而多了一點訕笑後的迷惘。即使他越來越有錢,他也不覺得自己的成功代表了什麼--這不代表貪婪,也不代表迷失--這只是顯示著他一直都在作他覺得該做的事情,他其實沒有能耐了解(更遑論評斷)自己的這段人生,例如:他喜歡美麗的女人,但是他除了用鏡子展示各種「妝飾」她們的身體的招式,好討她們歡心之外,我們一直沒有確定他有沒有「愛」她們(或是他到底知不知道愛);對於德國與捷克之間的民族情結他其實也沒什麼概念,他選邊站(而且算是選錯邊了)的原因,好像只是因為他覺得應該尊重他愛人的意見(而且看起來發展還不錯),而他老婆為了救回一箱可以保值的郵票而命喪黃泉,他卻覺得他能做的只有把郵票收起來;靠著郵票致富拿錢當壁紙的他,面對共黨查帳還主動出示他是百萬(不,是千萬)富翁,認為他因為這資格抓去關是應該的...。
回顧這些事情,Jan Díte對自己沒有什麼評價,因為這些發展其實都符合他的人生目標,雖然最後家財散盡,他還是覺得可以做到這樣就夠了,連他獲得一個衣索比亞國王的徽章都覺得是超級賺到了(比他曾服侍過英國國王、常常佛光普照的大領班還屌)。這樣回頭來看,他的百萬富翁夢看似偉大,其實卻只是一個單純的「碰到好主子、好機會」的被動企圖而已。到這裡,我們算是了解了他的故事,也了解了他這個人:一個其實是胸無大志,卻很幸運的在這樣的時代碰到了這些事情的人。同時,相信我們也同樣的幸運,可以聽到他(也包括了原著和導演)用這樣的態度,分享他的故事。
人年輕時,有的是機會與慾望,但是到了老時,相信後者剩下比較多,而且往往存在的很無力(就像老Jan Díte看著那個頑皮女孩的豐滿堅挺的胸脯,也只能把腦中畫面切到十幾年前,而不是把她推倒...),但是幸運的是,他還有機會藉著故事的回顧認識自己、還有機會和開啟他夢想的那個老猶太商人一起喝杯啤酒。
(補充: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電影,不知是不是和原著有關,年輕時的主角和一些橋段其實十分「卡通」,也有一點Charles Chaplin的風格,和電影從默片轉有聲時期喜劇所散發的突梯味道,只是這版的Chaplin比起來...爽多了。另外,同樣是取材自二戰時期,或許是故事出品國的背景特色,這部片沒有那種猶太人中心的哭餓,儘管它對這種族還是頗友善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