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01

命運與人生的第三人稱:Red Road by A. Arnold

你怎麼看待你的人生?你又在什麼時候會知覺到,究竟是你自己,還是你的命運在決定自己生命的意義?Jackie在這段故事裡正面對這樣的命題。她是一個生活單純的城市治安監視系統的監看員,她一直用這個角色定義自己的生活:她用旁觀者的態度看著她目前為止的一切。

在俐落簡潔的螢幕切換之間,Jackie看著這個各個角落的城市百態。就像我們看過的很多窺視狂電影一般,好好壞壞她都看在眼裡,這些事情或許無礙、或許深刻,但是因為對自己這個第三人稱位置的清楚意識,再好再壞對她只工作一般,這個位置讓人只有短暫且粗淺的回應,有的頂多不過是看著某個動人的片段微微牽動嘴角、在某個目擊現場打打電話通知警察處理而已。這樣的態度也延伸到她的整個生活,她的獨居生活。工作之外,她的生活幾乎是安靜無動的,安靜地回家、安靜地在路上看著她在監視器裡看過的人和狗、安靜地自己泡茶、安靜地和已婚的同事在野外做愛、安靜地不和家人主動連絡,也安靜地不讓她因車禍死去的丈夫女兒屍體下葬...做個安靜的第三人不只是因為她的職業,也是因為她痛失至親的過去。這樣的它,即使是身在現場,她也是個被動的旁觀者,這樣的她似乎以為,她人生就是這樣了,還能怎樣?

「還能怎樣?」這問題在她一次監視值班時,看到造成她家破人亡的車禍元兇已經假釋提前出獄時開始做出回答。「他為什麼可以出來?」「這狗娘養的出來就沒事了嗎?」「他媽的我過這樣的日子他一點事都沒有嗎?」這些不斷冒出的不平與疑問,讓她開始思考以往安靜的她不會思考的問題:她的生活、她的痛苦、她的命運、她的人生,還有他,那個兇手Clyde,她想知道他現在過得有沒有慚愧、有沒有和她一樣慘,她希望他過得痛不欲生,她希望他繼續回大牢蹲...這些想望已經超出他旁觀者的態度。就這樣,Jackie開始從旁觀者走向參與者的路,她和Clyde的關係也開始超越苦主與罪人、窺視主體與客體的關係,Jackie也開始不再(也不能)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人生了。

從第三者凝視/窺視為主題的電影其實不少,從<Rear Window, 1954>到最近挺受歡迎的<Disturbia, 2007>不勝枚舉。這些作品有的探討心理層面且令人屏息,因此讓人奉為經典(例如低調但令人深思的<Das Leben der Anderen/ The Lives of Others, 2006>,不是窺視,但竊聽也算吧!);有些只是賣弄氣氛剝削感官難登大雅之堂(像是乍看下很有潛力的<Head over Heels, 2001>,真可惜,它終究是個爛貨!),但是因為窺視本質的隱蔽性,讓這類電影都有著驚悚片的脈絡可尋,這也是該命題讓閱讀者最投入的地方,從這個前提來看這部片,其實是個中規中矩的佳作,氣氛的掌握很好,但是除了風格化的創作動機之外其實可以作的更理想一點。不過這樣可能又會落得商業片的操作結果,所以怎麼處理就見仁見智了(但是,因為採取逗瑪教條而全程用到底的手搖攝影,帶給你的會是疲累還是旁觀的感同身受,也同樣地見仁見智)。

不過我覺得這部片的結局很棒,或許應該說是故事往結局推展的步調令人驚喜。人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即使對別人的故事再了解,我們也無法拿自己人生的延伸決定別人的故事,就算你的故事曾是別人無心寫下,你也不能其人之道還至其人,因為你根本不知道故事的全貌、甚至自己的全貌。就算你有接近上帝一樣的全觀能力,你終究不是祂。這類辨證是以窺視主題的電影常常討論的地方,而故事最迷人的部份往往也出現於窺視者對行為的自省、領悟與後果上,就像在不惜一切達到陷害Clyde,事後卻感覺後悔時,Jackie拿出久未動過的女兒衣物抱頭痛哭那般...。

命運到底是怎麼影響我們的人生與生活?這問題之於我們,確實應該思考,但是不該回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