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階段性任務:海角七號/ Cape NO. 7 by T. S. Wei
2008年對台灣電影來說可能會是很不一樣的一年,至少對看過【九降風(Winds of September, 2008)】的我來說是如此。因為在這一年裡我看到了台灣本地電影在說故事能力上的一種轉型。這樣的轉型一直沒有好壞的差異,也不是一時之間突然發生的現象;這樣的轉變可能來自國片盤桓谷底好一陣子靜極思動之下醞釀出的反彈力道,而且也會帶來更多觀眾的市場回饋。但是無論如何,當我們以【海角七號 (Cape No. 7)】這部作品作為一個縮影,或許可以漸漸讓台灣電影的觀眾(包括你和我)開始注意到:在這片土地上的電影創作者試圖尋找觀眾的頻率來找到本地文化的形塑方向的這股企圖心,似乎已經可以進入腳踏實地的階段。當然,在這部片之後,我們也可以開始考慮台灣電影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挑戰了。
【海角七號】不是一部很有類型結構可循的作品,但是卻是掌握故事「關鍵字」作的極佳的電影,在兩個多小時的故事中,你可以明顯感覺到導演/編劇和你分享他想表達的關鍵字,這些你可以在網路評論看到的關鍵字眼,舉凡:音樂、愛情、喜劇、勵志、懷舊、草根氣息...等等,然後在用台灣人早已熟悉、但在銀幕上鮮少見到的人際語彙包裝起來,這些想法或許經過了導演兼編劇魏德聖的擘畫與計算,或許沒有;他或許只是想拍一部讓生活在台灣的人能有共鳴的台灣電影,但是這些元素的掌握,確實是成就了一部台灣版本的(類)高概念影片(或許這裡用這個很西方的辭兒來解釋這部大家認為的佳片有點失當,但是這一以貫之、簡單明瞭的製片思維,其實真的有某種參考的價值),也提供了台灣電影產製力圖振作的新實踐方式。至少你會知道不是把恆春拍的很美,拍的很探討人性、很意境深遠、很善感、很藝術,才可以叫做拍台灣電影。
基本上我覺得這幾年台灣電影一些商業化的製作企圖,成果總是差強人意。比較明顯的一些例子就是一些類型化影片的操作:舉凡驚悚、動作喜劇、愛情喜劇、甚至浪漫文藝...等類型(具體的例子我也就不明說了),你或許都注意過這些影片,但是你好像都不太清楚作為本地電影的她們有著甚麼突出的表現。當然,這些結果的歸因總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例如仍是外商凌辱本地的發行通路,以及不出打帶跑「號稱導演/演員/國片最新突破」的聲刺行銷,或是常常緩不濟急、「口碑傳到了常常也下檔了」的口碑行銷),不過,就我最有興趣的台灣電影製作體質而言,這些類型片的嘗試往往總是在大成本難有大回收的景氣背景、或是類型語彙的掌握尚待細水長流成長磨練等等因素下,出招都不是出的很漂亮(我是否能說,這樣的設計在台灣似乎只有高知識程度的中產階級才買單呢?若真這就恐怖啦,現在是M型社會耶,沒有中產階級了說!哈哈!)。
我想,是時候讓本地電影的商業思惟在面對高度商業化計算觀點玩不過「老大哥」的窘境之際,開始回頭看一些比較實際的層面-在地文化因素的理解、掌握與處理-的時候了。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可能才是讓市場飽受宰制、國家只能消極扶植影視產業的環境中,台灣製片產業必須要思考的一條路子,因為這樣的琢磨,正是尋找文化品牌特有優勢競爭力的必經之路,這樣的路,日本走過(在這裡就不得不和大家推一下【搖擺少女 (Swing Girls, 2004)】,若你喜歡【海角七號】中的演唱會,你一定會更愛這部片的結尾!),韓國走過(開玩笑,不只韓國動作片和韓劇,甚麼都嘛是它們的,成功的韓國電影當然也是)。這也是【海角七號】在故事感染力以及票房表現值得被記住的原因。
【海角七號】的確是一部近年來最受歡迎的台灣電影,讓我對於【不能說的祕密(Secret, 2007)】這部比較像是港台國際電影卻佔這幾年國片鼇頭的現實可以釋懷一些(不過她們的製片都是同一個,都來自台灣,這倒是值得一提,好樣的)。或許這部片卡司可能比【祕密】更國際化一點,但是卻是最近詮釋「台灣」作得最合大眾口味的作品。這部片為觀眾找出了本地影片一直不夠,但卻是觀眾最想要的紓壓式共鳴,這其中包含了幽默感、對通俗的共識與表現,以及演員的感染力,【海角七號】在這些層面都算是成功地讓觀眾感受到故事帶來的感染力,也掩飾了一些演員表現的限制(除了令人拍案的國寶,你覺得有哪位演員的演技可以讓你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馬拉桑?不會吧~!),故事/角色架構過廣下的深度不足(問我在兩個多小時後願不願意再多花半個小時看看水蛙和老闆娘的結局,還是阿嘉有沒有為他那句「留下來,不然我跟你走」負責?嗯...我不知道。)...等等屬於整體敘事的問題。儘管個人對於故事中日本情書的穿插交代只覺得是一種很美的可有可無(同時這也揭示了除了故事的雕琢,台灣電影的技術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走。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看到讓我流淚、而不是讓我回到現實感歎的老船...),但是這也算是對台灣電影商業期盼的實踐過程中,最瑕不掩瑜的一著棋了。
比起很多想實現夢想同時又想獲得觀眾青睞的台灣電影作品,【海角七號】帶來了很多算是遲到很久的電影在地文化再現默契的操作可能,這部影片的故事風格你可能在日本、韓國甚至香港電影裡都曾聞到,只是第一次覺得離自己的文化這麼近、這麼有趣,這麼值得期待。這對許多人來說真的是第一次,很興奮的第一次。不過,當你知道,這是一部外商通路發行的影片,是敘事魅力與質感皆不輸本片的【九降風】沒體會過的待遇;或再過幾個月,當你知道,這部片花了五千萬的影片有沒有真的回本,也是否能夠讓預算兩億的【賽德克.巴萊】起死回生時,或許你可以明白我一開始說的「下一階段的挑戰」是些什麼了。
很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海角七號的狂賣,帶來的效應與啟發】
【海角七號】不是一部很有類型結構可循的作品,但是卻是掌握故事「關鍵字」作的極佳的電影,在兩個多小時的故事中,你可以明顯感覺到導演/編劇和你分享他想表達的關鍵字,這些你可以在網路評論看到的關鍵字眼,舉凡:音樂、愛情、喜劇、勵志、懷舊、草根氣息...等等,然後在用台灣人早已熟悉、但在銀幕上鮮少見到的人際語彙包裝起來,這些想法或許經過了導演兼編劇魏德聖的擘畫與計算,或許沒有;他或許只是想拍一部讓生活在台灣的人能有共鳴的台灣電影,但是這些元素的掌握,確實是成就了一部台灣版本的(類)高概念影片(或許這裡用這個很西方的辭兒來解釋這部大家認為的佳片有點失當,但是這一以貫之、簡單明瞭的製片思維,其實真的有某種參考的價值),也提供了台灣電影產製力圖振作的新實踐方式。至少你會知道不是把恆春拍的很美,拍的很探討人性、很意境深遠、很善感、很藝術,才可以叫做拍台灣電影。
基本上我覺得這幾年台灣電影一些商業化的製作企圖,成果總是差強人意。比較明顯的一些例子就是一些類型化影片的操作:舉凡驚悚、動作喜劇、愛情喜劇、甚至浪漫文藝...等類型(具體的例子我也就不明說了),你或許都注意過這些影片,但是你好像都不太清楚作為本地電影的她們有著甚麼突出的表現。當然,這些結果的歸因總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例如仍是外商凌辱本地的發行通路,以及不出打帶跑「號稱導演/演員/國片最新突破」的聲刺行銷,或是常常緩不濟急、「口碑傳到了常常也下檔了」的口碑行銷),不過,就我最有興趣的台灣電影製作體質而言,這些類型片的嘗試往往總是在大成本難有大回收的景氣背景、或是類型語彙的掌握尚待細水長流成長磨練等等因素下,出招都不是出的很漂亮(我是否能說,這樣的設計在台灣似乎只有高知識程度的中產階級才買單呢?若真這就恐怖啦,現在是M型社會耶,沒有中產階級了說!哈哈!)。
我想,是時候讓本地電影的商業思惟在面對高度商業化計算觀點玩不過「老大哥」的窘境之際,開始回頭看一些比較實際的層面-在地文化因素的理解、掌握與處理-的時候了。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這可能才是讓市場飽受宰制、國家只能消極扶植影視產業的環境中,台灣製片產業必須要思考的一條路子,因為這樣的琢磨,正是尋找文化品牌特有優勢競爭力的必經之路,這樣的路,日本走過(在這裡就不得不和大家推一下【搖擺少女 (Swing Girls, 2004)】,若你喜歡【海角七號】中的演唱會,你一定會更愛這部片的結尾!),韓國走過(開玩笑,不只韓國動作片和韓劇,甚麼都嘛是它們的,成功的韓國電影當然也是)。這也是【海角七號】在故事感染力以及票房表現值得被記住的原因。
【海角七號】的確是一部近年來最受歡迎的台灣電影,讓我對於【不能說的祕密(Secret, 2007)】這部比較像是港台國際電影卻佔這幾年國片鼇頭的現實可以釋懷一些(不過她們的製片都是同一個,都來自台灣,這倒是值得一提,好樣的)。或許這部片卡司可能比【祕密】更國際化一點,但是卻是最近詮釋「台灣」作得最合大眾口味的作品。這部片為觀眾找出了本地影片一直不夠,但卻是觀眾最想要的紓壓式共鳴,這其中包含了幽默感、對通俗的共識與表現,以及演員的感染力,【海角七號】在這些層面都算是成功地讓觀眾感受到故事帶來的感染力,也掩飾了一些演員表現的限制(除了令人拍案的國寶,你覺得有哪位演員的演技可以讓你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馬拉桑?不會吧~!),故事/角色架構過廣下的深度不足(問我在兩個多小時後願不願意再多花半個小時看看水蛙和老闆娘的結局,還是阿嘉有沒有為他那句「留下來,不然我跟你走」負責?嗯...我不知道。)...等等屬於整體敘事的問題。儘管個人對於故事中日本情書的穿插交代只覺得是一種很美的可有可無(同時這也揭示了除了故事的雕琢,台灣電影的技術層面還有很長的路走。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看到讓我流淚、而不是讓我回到現實感歎的老船...),但是這也算是對台灣電影商業期盼的實踐過程中,最瑕不掩瑜的一著棋了。
比起很多想實現夢想同時又想獲得觀眾青睞的台灣電影作品,【海角七號】帶來了很多算是遲到很久的電影在地文化再現默契的操作可能,這部影片的故事風格你可能在日本、韓國甚至香港電影裡都曾聞到,只是第一次覺得離自己的文化這麼近、這麼有趣,這麼值得期待。這對許多人來說真的是第一次,很興奮的第一次。不過,當你知道,這是一部外商通路發行的影片,是敘事魅力與質感皆不輸本片的【九降風】沒體會過的待遇;或再過幾個月,當你知道,這部片花了五千萬的影片有沒有真的回本,也是否能夠讓預算兩億的【賽德克.巴萊】起死回生時,或許你可以明白我一開始說的「下一階段的挑戰」是些什麼了。
很有意思的延伸閱讀:【海角七號的狂賣,帶來的效應與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