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7

形象模糊是誰的問題?

關於聯合報15日陳副教授所投書【形象模糊的第一夫人…】一文,看完讓筆者覺得有些不解,陳教授的論點似乎想表示,我們國家的第一夫人作為一個國家領導人家屬的指標性人物,所作所為卻沒有指標性人物該有的樣子。這樣的想法乍聽之下可能讓人覺得似乎確是如此,但其實卻反映了今日媒體對於公眾人物常常只充滿了刻板印象的消費動機,卻缺乏深入分析、針對現象創新論述的低落素質。

事實上,08年總統大選之後,看到新聞(尤其是電子媒體)裡的周美青,確實會有一點沒話可講、沒話題可談的感覺,但是筆者覺得這樣的狀況與其說是第一夫人缺乏親民與形象公關意識,不如說是我們的馬夫人並沒有端出我們台灣媒體想吃的菜:一種口味比較重,味道比較香的既有印象投射,但是做為負有讓公眾被告知進而理解、思考,並建立公民意識的新聞媒體而言,這毋寧是一種既偷懶又缺少營養的編輯思維,新聞媒體似乎並沒有花太多力氣和閱聽人分享,在第一夫人低調但持續的公益活動規劃裡,她試圖協助的弱勢與公益團體,反映了哪些台灣社會上不足與亟需討論的議題;台灣第一夫人對於媒體,像是鹽巴與醬油放不夠的過水青菜,如此而已。所以當陳副教授提到他說不上來,「第一夫人到底為我們國家的人民做了些甚麼」時,其實他在替閱聽人反應口味不夠的問題,但似乎僅止於此,因為這樣的反應是出自一種十分淺碟、商業的媒體中心思維,但是這樣的報導取向對於帶動公民社會並沒有什麼幫助,只能吸引觀眾茶餘飯後多一點的目光而已。

接著,陳副教授也援引堪稱公眾人物推廣公益典範的黛安娜王妃來對比台灣現任第一夫人的低調與不足,雖然對照有理,但是論點卻值得質疑。其實與其拿來黛妃的例子來說明公眾人物建立正面形象的必要性,不如藉此討論媒介在採訪報導女性公眾人物所投射的刻板印象問題,對於發展較成熟,論述較為完整的西方媒體,其實也不只把黛妃當作公益事務的發揚典範,我們更常看到的其實是對於她私生活的扒糞與喧擾,更不用說今日讓不少閱聽人搖頭的台灣媒體,還在用看熱鬧,挖垃圾的心態與女性刻板印象來對待現在的第一夫人,甚至是之前的呂秀蓮、吳淑珍等等。對照陳副教授認為第一夫人應該朝更開放的方式思考自己的媒體形象,其實我們更該讓台灣媒體自己思考:我們除了知道周美青吃什麼、穿什麼、排什麼隊之外,我們還能給觀眾知道什麼?

其實前陣子政黨輪替之際,台灣社會也對於周美青應擔任的職業角色定位問題有高度論辯,但是到了今天卻像是一陣風過去之後就沒人提起,我相信這不是我們的第一夫人她哪裡變了、哪裡少做了,該想想的應該是現在的媒體與新聞教育,除了教我們的記者編輯們拿數以百計的麥克風問一些很令人無言的問題之外,還能為閱聽大眾的水準做些什麼。


按:本文經修改後,刊載於聯合報【消費美青姊 媒體不對味?】一文

沒有留言: